高手做内容,都在用钩子思维

刚和一个年营收千万的创始人聊完,我发现他最大的增长卡点,和大多数人想的完全不一样。他给我看后台,文章数据不差,点赞收藏都挺好。

高手做内容,都在用钩子思维

高手做内容,都在用钩子思维

他很自豪,说团队每天都在吭哧吭哧地输出干货,把产品知识、行业洞察掰开了揉碎了喂给用户。

但他想不通,为什么评论区一片祥和,感谢老师、学到了,可一到私信环节,就冷冷清清,根本没几个人来问业务。

他问我,是不是干货还不够干?

我告诉他,你可能从一开始,就想错了。

在这个时代,让你赚不到钱的,恰恰是你那该死的好人思维和干货情结。恕我直言,高手做内容,思考的根本不是给予,而是下钩。

你所谓的价值,正在让你走向死胡同

我必须先给你泼一盆冷水,把两个最致命的幻觉戳破。否则,你做得越努力,亏得越惨。

第一个幻觉,是干货幻觉。

坦白讲,现在都什么年代了,用户真的不缺干货。各种课程、文章、视频,免费的都学不过来。你以为你呕心沥血总结的10个技巧3大心法,用户会如获至宝吗?

不会的。

我告诉你用户的真实路径:看到你的干货,大脑瞬间产生一种学到了的快感,然后熟练地点击收藏,心里默念一句回头再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你发现没?你正在扮演一个知识保姆的角色。你把所有东西都准备好,嚼烂了喂到用户嘴边,除了把自己累得半死,顺便感动一下自己,没有任何商业价值。这种给予,本质上是一种偷懒,是放弃了对商业本质的思考。

第二个幻觉,是流量幻觉。

很多人以为,做内容的目标就是吸引眼球,搞流量。这个观点,在我看来,错得离谱。

商业内容的第一目标,从来不是吸引,而是筛选。

你琢磨一下,用免费干货吸引来的是什么人?大部分是知识的囤积者,是白嫖党。他们热爱学习,但不热爱解决问题,更不想为解决问题付费。你的内容越干,他们越喜欢,你的后台越热闹,你的变现渠道越冷清。

我见过不下十个这样的案例,创始人把内容当成了公益,最后把自己做成了一个在互联网上免费发传单的。这不叫创业,这叫自我消耗。

你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所有不能服务于商业目标的付出,都是自我感动。

高手真正的玩法:从给予价值到设计钩子

那高手是怎么玩的?

他们从不把自己定位成老师或分享者。

恕我直言,在商业语境下,你的内容根本不是一篇文章或一个视频,它是一个精心设计过的产品。而这个产品的唯一目的,就是引导用户完成你期望的下一步动作。

所以,高手们普遍奉行一种思维,我称之为钩子思维。

什么是钩子思维?

就是把你的每一次内容输出,都设计成一个不完整的体验。它就像一部电影的预告片,让你看到最精彩的冲突、最诱人的画面,但绝不告诉你结局。

你展示的是一张诱人的藏宝图,而不是直接把宝藏双手奉上。

钩子思维的核心,是在用户心中,主动制造一个价值缺口。通过这个缺口,激发他们的好奇、渴望与行动的欲望。你给的不是答案,而是拥有答案的希望。

我把这种钩子,分为三个层次:

初级钩子:勾起好奇心。

这最简单,比如一个颠覆你常识的标题,一个反直觉的观点。它让用户在信息流中停下来,想知道为什么。

中级钩子:勾起认同感。

这是关键一步。通过描述一个极其精准的痛点场景,让用户在读的时候,忍不住拍大腿,心里想:对对对,他太懂我了!这种共鸣,是建立信任的开始。

高级钩子:勾起行动欲。

这是最终目的。你不仅指出了他的病,还让他看到了治愈的希望。你给出了一个框架、一个路径、一个模型,让他相信,你能带他走出困境。这时候,他会主动来找你。

你看,从头到尾,高手想的都不是我该给用户什么,而是我该如何设计钩子,让他主动来要?

如何将钩子思维植入你的内容?

道理听懂了,具体怎么做?我给你三个可以直接上手的方法。

第一,标题下钩。

这是最表层的钩子。忘掉那些平铺直叙的标题,比如如何提升内容转化率的5个方法。这是典型的给予型标题,一看就索然无味。

你要用钩子型标题。比如:废掉你内容转化最快的方式,就是拼命喂‘干货’。

前者是在给答案,后者是在制造疑问。哪个更能勾起你的点击欲?答案不言而喻。

第二,结构下钩。

这是高手和普通人拉开差距的地方。

普通人做内容,逻辑是:提出问题 -> 分析问题 -> 给出12345个解决方案。恨不得把所有细节都给你。

高手做内容,逻辑是:提出问题 -> 深度归因(告诉你为什么你过去都做错了) -> 给出解决方案的框架。

看明白了吗?区别就在于,高手只讲是什么和为什么,但把最关键、最值钱的怎么做,变成了钩子。他会告诉你,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套增长飞轮模型,但他不会把模型的每一个齿轮如何运转都画给你。

想知道细节?想知道如何应用到你的业务里?可以,那我们就得进入下一个环节了。这个环节,可能是在他的私域,也可能是在他的付费产品里。

免费内容的作用,是让你看清问题的严重性;而付费产品的作用,是给你解决问题的确定性。

第三,结尾下钩。

我见过99%的内容,结尾都是平淡的总结,或者一句希望对你有帮助。这种结尾,等于主动关上了沟通的大门。

高手的结尾,不是句号,而是省略号或者问号。它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的预告。

比如,在聊完一个话题后,他会说:关于这个问题,其实还有一个更底层的商业逻辑,但因为过于颠覆,这里不方便展开。如果你感兴趣,我们可以私下聊聊。

你感受一下,这句话是不是一个强大的钩子?它暗示了有更高阶的价值,但又制造了稀缺感和门槛。凡是真正被内容打动的用户,看到这样的结尾,行动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所以,从今天起,改变你的思维。不要再做一个埋头付出的好人了。你要做一个抬起头来,冷静设计每一个环节的渔夫。你的内容不是饲料,而是精心选择的诱饵。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