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多前,我只是一个在大厂里007的打工人,每天机械打卡、被琐碎淹没,看不见方向。
现在的我,是小红书26W粉,全网50W+粉丝的自媒体博主,旅居全国、走向世界,拥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

自媒体人的独白:普通人做小红书,如何从0粉丝到26万
写下这篇文章,是想记录一下一个普通人如何一步一步走上自我实现之路。
如果你也想要做自媒体,相信看完这篇笔记一定可以给你一些参考,也想借由我的事例给大家提供更多的样本和可能性。
01、自媒体试水期
我第一次动念做自媒体,是在我连续加班一个月之后。
那时我是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总裁助理,年薪不低,履历也很体面,外表看似光鲜亮丽。
也是亲戚口中“别人家的孩子”,父母眼里的骄傲。
但只有我自己知道,在这样精致的表象下,是我的生活和心理经受着无数次的消耗与摧残
白天在会议和电话中穿梭,晚上在文稿和汇报中加班,刚躺倒床上,领导微信又来了。(有没有同款打工人?)
我的时间、精力、情绪都被彻底榨干,像一颗高速运转但毫无方向感的螺丝钉。连续加班一个月后晕倒被送到医院,痊愈后也不敢停下来。
那天凌晨,我还坐在办公室的格子间里,整层楼只剩我一个人的键盘声。
领导刚在群里发来一条“调整组织架构” 的通知,听说又一轮裁员即将开始。
我所在的行业正在经历一场看不见尽头的动荡。
市场收紧、项目冻结、人走茶凉——身边的同事一个个突然离开,昨天还在一起加班的,今天座位就空了。
我清晰地意识到,即使年薪可观、履历体面,也不意味着我有安全感,因为外部不确定性越来越大。
那一刻,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公司不需要我了,我还能靠什么养活自己?我除了这份工作,还有什么?”
我开始真正意识到:我需要掌控自己的人生。如果我再不做出改变,很可能下一个被淘汰的就是我。
因此,我第一次萌生出想要“为自己准备一条退路”的念头。
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恐惧之下对“主动权”的渴望。
我开始寻找可能性,想着: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不用投入巨额成本,不靠他人,也能靠我自己,一点点打开新的局面?
最后,我把目光投向了自媒体——一个只需要一部手机、一点勇气,就能开启的通道。
于是那天,我拿出一张纸,把我擅长、热爱、愿意长期投入的事情都写下来,逐条拆解。
一小时后,我发布了人生中的第一篇笔记。
没有设备,没有剧本,更没有经验。
但那是我为自己人生,做的第一个“备案”。
后来回头看,那一晚并没有让我立刻摆脱困境,也没有一夜逆袭。
但我很庆幸,自己至少迈出了那一步。
其实大多数时候,机会不会主动找上门,它总是藏在一次次笨拙的尝试里。去打破旧的生活、先迈出去,哪怕有点鲁莽、有点手忙脚乱,也许并不漂亮,但它才是所有改变的开始。
接下来,我用了一种看起来很笨但很真诚的方法:
我把所有我感兴趣的方向都试了一遍。
探过店、写过数码、做过P图、聊过职场……
每天晚上加完班回家,换下高跟鞋、把电脑架在书桌上,拍到凌晨一点,第二天再去上班。
一周的尝试,让我拿到了第一手的数据反馈,也让我明白,哪些方向能让我越做越顺,哪些方向让我很快感到被榨干。
我的自媒体之旅,就是从这份笨拙和坚持里启程的。
别等想明白了才开始,而是在开始里慢慢想明白。
出来混,最重要的是先出来。
同时给想做自媒体的朋友分享一些前期定位时可参考的方法:
(1)先看自己:从热爱和优势出发
选一个你擅长、热爱、哪怕不做自媒体也愿意做的方向。因为自媒体不是靠灵光一现,而是靠长期输出撑出来的耐力赛。
(2)再看市场:从小赛道切入
不要盲目往“红海”扎堆,而是找大赛道里的小缝隙。敏感肌护理、租房改造、职场避坑,大赛道中的小众方向更容易跑出来。
(3)最后定人群 & 风格:考虑你的用户是谁?他们想看什么?你能输出什么?
你更适合怎样的输出风格和输出形式?
02、风格探索期
在前期一直做的是图文,虽然数据不错,但到了一定阶段后发现,我和粉丝之间的联系很浅。
我意识到,如果真的想让别人感受到”我这个人”,就必须出镜,拍视频。这对当时的我,是个巨大的心理门槛。
因为那个时候我还在500强企业上班,每天谨小慎微。只要一想到同事可能刷到我的视频,我就纠结得睡不着。“他们会不会觉得我不务正业?”“会不会在背后议论我?”“领导看到了怎么办?”
这种纠结,在我脑海里盘旋了很久很久,久到我连深夜都睡不安稳。
不是别人真的说了什么,而是我还没出发,就已经先在心里否定了自己。
我一度反复试拍了几十次,删了又拍,拍了又删。
直到有一天,我终于拍完了一条口播视频,抖着手点了“发布”。我告诉自己:“不试试,你就永远留在原地。”
我的第一条视频笔记,当时不懂布景和打光,画面也不清晰,反反复复录了很多遍。
现在回头看,当时的担心其实特别多余。
当你还是个小透明的时候,几乎没人会刷到你;等真的被刷到的时候,你已经成长成别人羡慕的样子了。
事实上,我的同事是在我粉丝破10W之后,才偶然刷到我的视频的。
刷到的时候,她还在私信里说了一句:“太厉害了,原来你一直在坚持做这个啊。”
这件事也让我明白,其实我们害怕的,从来不是别人怎么看,而是自己不够坚定。
你不敢出镜,不是因为别人会笑你,而是因为你自己先笑了自己。
你总是担心别人的目光,但其实别人并没有那么在意你。大多数人忙着看自己的路,根本没空关注你的步伐。
所以我想对还在犹豫、还在徘徊的人说一句话:
“别等准备好了才开始。你先走出去,才能慢慢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认真生活的人,没人会笑话你。”
最初,没有布景,没有灯光,白墙前面架一台手机就开始拍。
视频平平无奇,点赞寥寥,这让我有些沮丧。
最要命的是,我开始焦虑地“看后台”——一分钟刷新一次数据,晚上睡着了都会突然醒来打开手机看点赞收藏数。
我被数据绑架了,严重怀疑自己的能力。那段时间,我几乎想放弃。
工作之余挤时间创作,写脚本拍摄剪辑发布,花费好几天的时间创作出来的内容只有零星的点赞……
但我逼自己冷静下来,做了两个决定:
首先,放下期待,专注内容本身。数据不是成绩单,而是方向标。
其次,系统学习,逐条拆解爆款。我开始像做科研一样,分析标题、封面、节奏、结构,从模仿中精进表达。
终于,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失败-调整-继续尝试后,我的第一条爆款出现了。
后台的“99+”的红字像是一场迟来的掌声,也像是对那个夜晚点击“发布”键的我,一次最坚定的回应。
我的自媒体之旅也走上了正轨。
后来我看到呼兰在脱口秀里说过一句话:
小时候练乒乓球,他用了两年学会了,输球不摔拍子;
又用了两年学会了,输球不找借口;
再用了两年学会了,输球不哭。
这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
想要赢之前,你要先学会输。
在大的正反馈来临之前,得学会从小的正反馈里找到力量。只要你一直留在牌桌上,迟早有一天,会轮到你赢。
所以,别被短期的得失影响心态,别因为看不见结果,就否定自己一路以来的努力。
你做的每一次优化、每一次调整、每一次坚持,都是你未来破局的筹码。
致敬每一个为了目标一直在路上的人。
03、转型突破期
在不断复盘、优化,并掌握了一套体系化的内容产出方法后,我的账号开始飞速涨粉:
一条笔记涨粉2W+、1W+,一篇又一篇的爆款,让我越来越清晰地摸透了笔记背后的底层逻辑,并总结出了属于自己的“爆款方法论”。
那时候,我仍在坚持白天上班、晚上创作的“双轨生活”。白天是500强总裁助理的007节奏,晚上回到家,再坐到凌晨剪视频、写脚本、拆解数据。
地铁上写文案,午休时回私信,连周末都一整天泡在内容里。
我现在再回想这段最艰难的时光时,反倒觉得好像没有那么难熬。
无数个凌晨在书桌前写作剪辑的日子铸成了一把锤子,让我为自己破出了一扇新的窗子。
无人问津的时光,恰是你与梦想独处的珍贵时刻。
慢慢的,账号粉丝越来越多,开始有商单源源不断地找上门来。但我并没有急着接广告变现。每一单合作,都坚持试用,确认产品体验后才答应。
那些不熟悉、不同意试用的品牌,我拒绝了无数次。
我一直记得:对得起每一篇内容、每一个关注我的人,才配得上这份被信任,才对得起自己一路的坚持。
随着账号越做越好,大品牌合作也纷至沓来:戴尔、惠普、英特尔、科大讯飞、林氏木业、蒙牛……甚至科大讯飞连续找我合作了6次,每一次都做成了爆款。
那时候,我的广告单价已经破万,单月副业收入超过3W,已经和主业持平。
不管是商业合作还是日常笔记,每一次都力求做到最好。
提前布局的副业,让我在面对职场高压和PUA时,有了从容选择的底气。
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天,我又一次接到领导再次”加码”的工作要求。
彼时行业一路下行,动荡持续,那条消息像一根稻草压在我疲惫的神经上。
我看着手机,忽然无比清晰地意识到:
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
那一刻我没有愤怒,只有平静。
那种平静,不是认命,而是知道:我已经为离开,准备得足够久了。
所以我果断辞职了。
不是冲动,是所有深夜坚持的沉淀,是所有不甘和自救汇聚成的底气。
我始终相信一句话,也愿意与你分享:当你不喜欢一种环境时,最好的方式不是抱怨,而是让自己拥有离开的能力。
太多人把自己困在一句“我没得选”里,但走到后来我才明白——其实不是没得选,而是你不敢选。
我们习惯了怪环境、怪命运、怪他人,却很少回头问一句:“我有没有真正为改变努力过?”
在职场那几年,我也曾焦虑、抱怨、心累。但后来我明白,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它唯一带来的后果,是让你越来越相信自己被困住了。
你越觉得“没得选”,就越应该试着动一动——哪怕只是在业余时间学一项技能,做一个副业,探索一个可能性,也胜过原地踏步等天亮。
我们以为决定我们命运的是外部世界,其实更多时候,是我们内心的“愿力”——你愿不愿意相信自己可以更好,敢不敢逼自己走出去。
在辞职后,我没有立刻将全部精力投入变现,而是选择开启全国旅居。
是的,一个”卷王”竟然选择了停下。
因为我发现,自从工作以来,我从未好好的休息过,虽然内心还有隐隐的焦虑,但我终于拿回了生命中休息的权利。
我住进不同城市的短租房,在陌生街道上慢下来,观察生活、拍摄内容,给自己一点时间沉淀,也享受阶段性理想的实现感。
旅途中,让我萌生了更多的思考,也让我有了更多元的视角,清晰地看到了做自媒体自己的局限:
内容形式单一,大多还是以口播为主。可时代、平台、用户都在变,我不能原地踏步,而且我想要倒逼自己掌握更多更全面的自媒体技能。
于是我开始挑战自己,从零开始学习vlog。
那段阵痛期,几乎让我回到起点:
每天反反复复地练剪辑、研究布景、拆镜头,拍出来的片子却杂乱无章、节奏不对、数据惨淡。
而且,我第一次出现粉丝不涨反掉,那时候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方向。
但我始终提醒自己:这是成长必须要交的学费。
每一次打破舒适区的阵痛,都是为了迎接那个更好的自己。
继续新一轮的尝试-失败-调整-继续尝试……
终于,苦练之后的成果出现了,我的vlog开始迎来第一条爆款。
然后越来越多的爆款,我知道,我又一次转型成功了。
账号也快速涨粉到了20W+,我的广告合作报价也涨到了2W一条。
自此图文/口播/Vlog各种自媒体形式全部打通并且都拿到了很好的成绩,我完成了属于自己的多轮迭代。
拍摄场景的多样化也带来了全新的合作机会:护肤品、洗衣液、家电、生活品牌……都纷纷找上门。收入,也突破了月入10W+。
走到这里,我越来越笃定一件事:
不要被眼前的成绩困住。人生最大的勇气,是在站稳的时候,还敢迈向下一个未知。持续进化的人,才配得上越来越大的舞台。
04、事业爆发期
长时间的发声和作品积累,终于让我真正被看见。
我收到小红书官方发来的邀请,参与讲师评选。
在通过审核的那一刻,我的脑海闪过无数个画面:那个在出租屋里对着白墙拍视频、凌晨写脚本的自己,终于被回应了。
被小红书邀请参加官方活动,看到这张照片挺有感慨,依旧是那个眼里有光的女孩。
随着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也开始找我做授课合作:
泰康人寿、WPS、各大科技公司、教育机构……我为他们提供自媒体创作培训,内容从账号定位到内容体系、从运营打法到商业转化,每一节课都倾尽所能,确保内容扎实、可执行、有方法。
课程好评率一直保持在100%,学员与企业的口碑也越来越好。
每次结束后,我都会被学员围住,我听他们说:
“早点遇见你就好了”/“你让我又看到了希望”/“你的方法太好用了”
这些都随着时间,让我一次次变得更自信。 我获得了无数学员的认可,她们创造了成绩,做出了成果,或者变得更好了更有冲劲儿了。
后来,讲得越多,我越清晰地意识到:比我自己做得好更重要的,是能让更多人也走出来。
我常常在授课时看到无数张熟悉的脸——迷茫的眼神、困顿的状态、想改变却找不到方向的自己。她们就像几年前的我,在生活的夹缝中寻找出口,渴望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突围。
每次看见她们,我就更坚定了一句话:什么拯救了你,你就拿什么去拯救别人。
过去几年,我从一个被困在大厂裁员风波中的职场人,成长为月入10W+的超级个体,每一步都走得无比真实、无比笨拙,也无比坚定。我不是天赋异禀,只是愿意试、敢于错、不肯停。
这一路,我一点点摸索出一套完整、闭环、可复制的自媒体实操方法。我把这些经验总结打磨,开始转向更系统的输出。
从2024年起,我不再只是专注于自己的内容,而是选择走上“赋能他人”的路:成为小红书IP教练,通过线上课程、线下培训、企业咨询、陪跑辅导等形式,帮助更多人打造自己的个人IP,开启全新事业路径。
我希望她们也能拥有底气——在面对选择时不再退缩,在职场动荡中不再无助,在理想面前不再妥协。
当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我的方法找到方向、实现逆风翻盘时,我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力量与底气。
我终于明白:你播下去的善意和经验,终会在他人的成长中,以另一种方式回到你身上。
不断地利他,真心地付出,迟早会收到最好的回报。
这不仅是一份事业,更是一种使命。
05、高效成长心法(干货篇)
一路走到今天,回头看我在小红书这段旅程中沉淀下来的,不只是流量的增长、收入的提升、身份的转变,更重要的,是那些让我真正成长蜕变的底层心法。
它们是我在崩溃边缘拉住自己的锚,也是我能走到现在的关键。
(1)越早开始,越早收获
我们正处在一个“流量个体”时代。越早拥有自己的影响力,你的筹码就越多,机会也就越多。
还记得我刚开始做自媒体时,拉着身边的朋友一起尝试,他们却觉得:“只有成为大博主才值得做”。
我长期坚持更新,收入破万;他们发了两三篇笔记后就放弃了,如今面对裁员,依然毫无退路。
所以我特别想告诉你:
只有你先相信了,才看得见;只有你看得见,才做得到。
别幻想“两三篇笔记”就能原地起飞,任何技能都需要足够的练习和时间。想放弃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
我有没有认真发够20篇笔记?
我有没有全力投入三个月?
你以为现在在做作品,其实是在打磨自己。
练习多了,才能找到节奏,摸到方法,才有资格在这个时代里“闪转腾挪”,活成一个真正有掌控力的个体。
最好的学习方式,从来不是看十篇爆款,而是先写出你的第一篇笔记。
(2)长期主义:慢慢来,比较快
做自媒体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
那些渴望快速爆红、赚快钱的人,往往走不远;而把它当作长期事业经营的人,哪怕一开始慢一点,最后拉开差距的,往往是他。
与其盯着数据的起起伏伏,不如把时间和精力用来打磨三件事:
内容力/人格力/商业力
坚持长期主义,是普通人能跑赢时间的稀有路径。
(3)无我利他:先让别人受益,才有资格被看见
我微信上收到最多的留言就是:“你分享的东西真的帮我太多了。”
我在公开课中经常毫无保留地分享这一路的干货。很多老学员私信我说:“你讲得太实在了,别的老师都藏着掖着。”
有人还分享直播转化的黄金公式:70%的水货+30%的干货+一个钩子,引导成交。
这些方法我当然懂。但我一直秉持的心态是:
只要对方能受益,我就不吝分享。我不是在贩卖技巧,而是真诚地传递价值。
我从不担心别人“学会了怎么办”,因为我知道:当你不断分享、不断利他,你自己的能力也会跟着进化。
真诚,是自媒体世界里,最打动人的杀手锏。
当你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个粉丝、每一篇内容、每一次合作——这份信任,终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到你身上。
你只管耕耘,老天自有安排。
(4)作品思维:让内容替你发声
很多人把小红书当成是发发日常的社交软件,但真正能走出来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你的作品,就是你的名片。
哪怕你只有几百个粉丝,只要笔记足够好,它照样能被收藏、被转发、被买单。
别再纠结“我还不够大”,先从认真对待每一篇内容开始,把它当成真正能代表自己的“作品”去打磨。
作品能帮你:
积累信任,吸引对的人,打开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你的作品,正在替你建立影响力、塑造专业力、打开商业路。
最后,我想说:
我们想要的理想生活,从不是等来的,而是一步步靠勇气、坚持和作品,拼出来的。
在这个时代里,你不需要完美才开始,而是开始之后,才会逐渐变得强大。
它很公平——你敢开始,敢坚持,就一定能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