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为什么一直是0推荐没有流量?看看这4个大坑

太多人做公众号都遇到0推荐了,有的是一开始写就0推荐,有的是写了几篇,推荐了几k阅读量,之后又回归到0推荐。这种情况太正常了。

微信公众号为什么一直是0推荐没有流量?看看这4个大坑

微信公众号为什么一直是0推荐没有流量?看看这4个大坑

01

我在训练营里一直强调一件事:公众号的推荐机制,有一个必须承认的客观规律——它是周期性的。

这意味着,你不可能永远处在高峰。今天平台推你,明天就可能缩流量;今天文章几千几万的推荐量,后天可能就只剩几十。

所以,问题从来不在于“为什么推荐变少了”,而在于“你能不能在低谷的时候还坚持写”。

很多人一有流量,就写得起劲;流量没了,就心态崩了、直接停更。这样的人,迟早会被淘汰。

写公众号,最重要的心态就是:按时出摊。不管今天写得好不好,不管文章爆不爆,都要写。你持续写,就一定会遇到高峰,也一定会经历低谷。推荐起起落落,这是必然的,关键是你要在里面站得住。

有些人爆过10万+甚至百万+,结果呢?昙花一现,账号没养活起来。因为爆发只是偶然,长期持续才是关键。

这就像炒股票。行情好,你的票翻了几倍,账户一时漂亮得很;可行情一转,你的利润又跌回去,甚至还要亏。拉长到一年算,你可能发现自己折腾来折腾去,最终还是亏钱的。

做自媒体也是一样。很多人盯着“10万+”的瞬间爽感,觉得爆一篇就算成功。但现实是,这种账号大多活不长,撑两三个月就掉出流量池,从此一蹶不振。

反而是那些看似平平无奇的账号,每篇文章只有几百阅读量,却能靠着稳定的定位和长期的更新,把粉丝一点点积累起来,靠着后端产品的变现,最终一年下来变现100万。

所以,爆款不是本事,能把号养活才是本事。

02

当下这个时间点做公众号,真的别只盯着阅读量了。

公众号的推荐机制,走到现在已经两年多了,平台早就过了“内容乱入、随便写都能推”的阶段。过去靠 AI 批量生产的流量主玩法,现在机会越来越小。为什么?因为大多数热门赛道都已经被卷到极致了。

想象一下,一个赛道里上万个人同时在用 AI 改写、批量投放,写出来的东西观点差不多、故事差不多,几乎一模一样。你凭什么有竞争力?平台推你只能看运气。做的人多了,你的运气就小了。

而竞争大了,流量主的单价也降低。

很多号直接分不到流量,看上去写了很多,结果白忙活一场。

比如:像是下面这种内容,只要平台一不给你推荐,这个账号立马就没了。

现在进入的是精细化阶段,平台看的不是“你能写多少”,而是“你能写得多不一样”。观点、故事、叙事角度,这些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就拿我自己的例子。我做了一个新号《写作有光》,定位很明确——在一个垂直领域里持续分享写作干货。现在这个号8000多粉丝了,平台愿意推这个赛道,我就能获得稳定的推荐量。写作类的赛道不算大,但它没那么卷,我就能活下来。

当然,你说它能靠流量主赚钱吗?肯定不行。每天也就几十块钱。但这不重要,因为真正的价值在于后端。通过文章,我把读者引流到产品,靠产品变现,这才是当下公众号的趋势。

所以,你不能逆着趋势去做。如果你现在还想着靠大号流量池吃红利,那你会非常痛苦。真正有空间的,反而是那些稍微小众的细分赛道,做个人IP账号。

03

回到开头,为什么没有推荐呢,其实主要踩了这4个坑。

第一个坑:选题太随意

选题最容易掉坑的地方,就是写成了“自我流水账”。你自己觉得是真实记录,可在读者眼里,它既没有情绪张力,也没有冲突,看不到任何打开的必要。

归根到底,就是没有“用户思维”。写爆款只有一个原则:站在读者的角度写。你要的是阅读量,就必须用用户思维。你写出来的标题,先拿去问身边的朋友一句:“你会点开看吗?”如果身边人都提不起兴趣,那凭什么让一个对你完全陌生的人愿意点?

很多这样的标题:

《夏日的夜晚》

《一朵白云》

《人生的几点感悟》。

这类东西太自我,而且你的自我没有任何爆点。

但同样是写自己,换个角度就完全不一样。

《我靠写公众号,一天赚了5000块》

《自由职业的第9个月,一周收入6000+:不上班的出路远比想象中的要多》

《我在国企工作,42岁了,还有不到8年退休,但被强制内退了,一个月到手不到2500元》。

这三篇为什么能打?

因为它们带着冲突、反差、真实处境。读者一看,就能代入自己的焦虑或好奇心。

所以问题不是“能不能写自己”,而是“你写的自我里有没有爆点”。

写“今天上下班,吃了几口饭”,这是日常琐碎,谁会看?但写“被强制内退,月薪掉到2500”,立刻就是冲突和痛点。

这就是选题的意义。在我的训练营里,有一整套方法,教你怎么去找到爆款选题。包括怎么借用别人的爆款选题,怎么用AI批量生成更多变体,再结合自己的真实细节打磨。只要选题对了,你就能解决90%没有流量的问题。

前段时间有个学员加入,文章水平说实话很一般,但他抓对了选题。不到半个月,就有一篇被推荐到4万+。你去看他后台曲线,前几篇都是几十、上百在磨,那篇一发出去直接冲上去。这就是选题的威力。

第二个坑:模仿了爆款选题,但没流量

很多人知道要去模仿爆款选题,可问题出在执行细节上。

这里面有两种情况。

第一类人,他们的操作让我都惊讶。

他们直接把一篇爆款文章扒下来,丢给AI说:“帮我仿写一下,重复度要低于30%。”

结果呢?

AI当然能改出一篇换了措辞的文章,但结构、逻辑、观点全都一样。这就是彻头彻尾的抄袭。

平台检测比你想象得严格,轻则提示“低质量内容”,重则直接违规,甚至发不出去。

第二类人,没抄内容,但抄了爆款选题,然后直接交给AI一键生成。

结果问题很明显:AI写出来的东西,最大毛病就是空洞、抽象,没有细节。你让它举个例子,它能给你编一个,但一看就是假的,完全打动不了人。

写公众号的文章,不怕观点浅,就怕故事假。观点浅,至少是真实的,别人还能接受;故事假,就没办法带动情绪,读者看两句就关掉了,你自然就没有推荐。

更糟的是,当越来越多人都用这种方法去写,你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比如我现在手里有个选题:《学习的本质就是:极致的重复+刻意练习》。

你去公众号里搜一搜,写的人一大堆,不说上百,至少几十篇。

问题来了——大家都在用AI写这个选题,AI的逻辑库本来就有限,观点很快就用完了,剩下的只能反复套来套去。

结果就是,你写出来的内容和别人几乎没区别,最后同质化严重,发出去自然没有阅读量。

所以,AI不是这么用的。它需要配合一整套方法,才能写出没有AI味的文章。包括怎么在观点上和别人拉开差异,怎么在写作里加入真实细节,这些都是有方法论的。

第三个坑:写了违规内容

有些违规平台会直接提示,比如“低质量、同质化、不予推荐”;但更麻烦的是,有些违规它不会告诉你,直接不给推荐。

最常见的就是医疗和金融类内容。

比如写了一篇《10万块钱怎么理财才能一年翻倍》,结果推荐直接是0。他还以为是标题不行,换了好几个,还是不行。最后才知道——金融赛道必须有资质认证,没有证书平台一律不推。

医疗类同理。你写“这三种药千万不要吃”,出发点是好心提醒,但平台判违规,因为医疗健康领域需要专业资质,普通号写就是踩红线。

还有更隐蔽的,就是社会评论。

我以前写过大企业裁员的内幕,刚发出去推荐几十,看似没问题。结果两天后整篇文章直接被限流,再发什么也没有推荐。这就是踩到敏感区,被系统“暗标记”。

一旦你写了这类内容,可能短期还有推荐,但很快就会被限流。持续写下去,半个月都没有推荐,那基本上只能开新号了。如果多次违规,一个号几乎就废掉了。

这也是我不再推荐做流量号的原因,而是去做个人IP,因为个人IP一般都不会踩到违规的线。

不要追热点,不要碰敏感。你写经验、写案例、写干货,就能避开绝大多数风险。千万不要心存侥幸,因为一旦账号被暗标记,后面你再怎么写都很难起来。

第四个坑:更新没有章法

今天写感情,明天写成长,后天写读书,再写公司八卦、同事吐槽,或者个人复盘。看起来很丰富,但问题很大——这完全违背了算法推荐机制。

算法推荐的核心逻辑,就是要给你的账号打标签。

平台需要知道:你是持续输出育儿的,还是持续输出读书的,还是持续输出销售的?只有这样,它才知道该把你推给谁。

如果你今天写这个,明天写那个,平台就搞不清楚标签,自然也就推不出去。

当然,也有例外。有的人一个月就更新一两篇,一周写一篇,也能有推荐。关键是看内容水平。

人家那一篇文章,能吊打市面上90%的文章,质量太高,所以平台愿意推。那种一出手就是90分水平的大V,怎么写都有人看。

你是那样的高手吗?

不是,就老老实实用方法,用套路。

真诚是给真正有实力的人,没实力的人,只能靠套路。

但对于大多数不擅长写作的人来说,就只能勤能补拙。

日更是最稳的节奏,偶尔歇一两天没问题,但核心是要保持执行力。

同时,还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从赛道选择、到选题、到内容输出和观点表达,整个链条都要和算法推荐机制的特点贴合,这样才能更快获得阅读量。

04

推荐机制是周期性的,趋势是越来越精细化的,你如果还在随便写、乱模仿、踩红线、没章法,那不可能有流量。

我经常说,公众号的难点不在于一时写不出爆款,而在于能不能养成一整套正确的习惯——选题、写法、更新节奏。方法对了,账号自然慢慢就活了。

如果你现在正卡在0推荐,不知道怎么走,那就别自己一个人摸黑。来跟着我们一起写,你会发现,很多坑根本不用自己再踩一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