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阅读量低就停更的人,都没想通一个问题

又有一位朋友停更公众号了。几个月前,他斗志昂扬,平台推流也给力,拿到几篇微信公众号阅读量10W+,光流量主收入就有好几千。

微信公众号阅读量低就停更的人,都没想通一个问题

微信公众号阅读量低就停更的人,都没想通一个问题

之后,不知道撞了哪门子邪,阅读量跌落到一百出头,再也没起色。他断断续续写了几个月后,如今彻底放弃了。我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被阅读量牵着鼻子走,觉得什么会火就写什么。

庆幸的是,现在我对自媒体写作有了全新的理解。即使阅读量只有几十,一百多,也阻挡不了我继续写的脚步因为我想通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在自媒体上写作?

当我们觉得“没流量就不写了”,说明我们默认了一个前提:自媒体写作是为了数据。

这是非常狭隘的想法。

如果仅仅为了阅读量和短期收益,我们很容易陷入数据驱动的陷阱。爆款时冲刺,低谷时躺平,被平台和读者的反馈牵着鼻子走。这样下去,我们早晚会丧失写作的热情,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

第一个点醒我的是硅谷投资大佬纳瓦尔。

他说,“要想获得财富,就必须充分利用杠杆效应。商业杠杆来自资本、劳动力和复制边际成本为零的产品(代码和媒体)”

传统的杠杆要别人许可:劳动力需要有人跟随你,资本需要有人投资你。

但媒体不同,你写一篇文章,录一个播客,拍一个视频,它们能被无限复制和传播,边际成本为零,不需要任何人批准。

我恍然大悟,自媒体,具有无限的价值。

自媒体,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就是获取财富的新杠杆。

有了这个认知,再回头看数据不好就气馁甚至停更的我们,是多么浅薄。

第二个点醒我的是国外的一批内容创作者们,接触他们的创作理念和商业模式后,我的创作视野被打开,获得了全新的认知。

比如知名度最高的Dan Koe,他不追热点,不苦心经营人设,始终围绕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创作:个人成长、创作技巧、一人公司、AI、知识库的构建等等。

这些主题,都是他发自内心的思考,并不是为了迎合潮流或者讨好谁。

再比如Seth Godin,他不追求长篇大论,而是专注于简洁有力的表达。

他也不在乎有多少粉丝,更看重那些真的懂他、欣赏他的人。

他不追热点,也不追一时的流行,而是一直在做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东西。

还有Nicolas Cole,他认为每一条内容、每一次互动、每一个项目都应该以这个问题为指引:“这如何为我的受众创造价值?”

这些创作者的理念十分吸引我,同时,他们也通过内容创作,赚到了很多钱。

这是一条非常动人的创作变现之路。

其实这样的创作模式,对创作者的要求更高,它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尝试,多动脑子,拥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我之前写的人物故事,阅读量5万、1万的,但涨粉很少,现在写关于【写作变现】的思考,阅读量几十、一百多,但反而更涨粉。

为什么?

因为我在为我的受众创造价值,有启发,有干货。

只有不断地深度思考+梳理,把经历和认知转化为有体系的表达,才能真正构建属于自己的内容资产和思想影响力。

最近我帮老板在小红书做出一些爆款,有朋友问我,“你为什么不自己做小红书?”

我说,“我不想做追逐爆款的内容,我有自己想做的内容类型。”

我现在越来越相信,自媒体写作的价值,不在于短期的流量和收入,而是让我们不断思考自己究竟是谁、想表达什么、能为这个世界创造什么价值。

在此前提下,我去探索出自己的商业模式,把自媒体变成财富新杠杆,赚到更多钱。

但这里有一个关键区别:

不是为了赚钱去写,而是因为自媒体写作沉淀下来的价值,自然而然能赚到更多钱。

当我们持续写下去,会逐渐拥有三类资产:

1、内容资产

文章,是能被无限复制的数字资产,不管有多少阅读量,它们依然会沉淀在互联网上。

可能在半年后、一年后,依然有人搜索到,从而带来新的关注和机会。

2、认知资产

持续写作会促使我们不断学习、思考、总结,把模糊的想法打磨成清晰的认知体系。

时间久了,我们就会形成独特的观点和方法论。这种认知壁垒,才是别人无法轻易复制的财富。

3、信任资产

而当内容与认知不断累积,读者自然会建立起对你的长期信任。

等到我们推出一本书、一门课、一场咨询,哪怕只是分享一个小产品,都会有人愿意买单。

所以,自媒体写作,不是追热爆款的游戏,而是一条能够带来持续财富的长期杠杆。

微信公众号阅读量没那么重要,那些阅读量只有几百、一千的人,也凭借着自媒体写作打造出了个人IP,变现了几十万、上百万。

自媒体写作之路上,真正能决定我们能走多远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内容、认知和信任。

微信阅读量的高低只是表象,坚持深度输出才是关键。

写作的每一步,都是在塑造一个更清晰、更强大、更有价值的自己。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