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行业动态

支付宝在北京举办了欢天喜地五福发布会

2024年1月23日,有幸参加了支付宝在北京千禧大酒店举办的欢天喜地五福发布会。

支付宝在北京举办了欢天喜地五福发布会
支付宝在北京举办了欢天喜地五福发布会

这次发布会最大的特色的是把“集五福”变为“五福节”,时间拉长,横跨整个春节周期。而且新增了四大AI玩法:飙戏小剧场、时空照相馆、会说话红包、大家来找福。

当然大家最关心的是什么奖品?首先是看短视频可瓜分3亿红包,用福卡兑换商品。按照官方的说法:这次集五福活动几乎人人都能集齐,只要参与就能集齐。记得2016年当时人均抽到了200多元的红包。

幸运的是这次在会场,给每个参会者都分了88元的口令红包,所以有机会的话,大家一定要来参加这种活动呀,今晚必须要价格鸡腿。

参加这次支付宝五福发布有有四点体会:

1、AI会在2024年逐步落地

这几年大厂都投入了不少真金白银在AI方面但都没有落地,我相信今年AI必须要落地了,否则这么大的资金白投入了。如果这次支付宝的AI飙戏、AI照相馆玩法能火起来,一定会给其他互联网大厂一定借鉴意义。

2、支付宝大力发展短视频业务

短视频已经在APP的中间位置了,说明官方给了短视频足够大的流量入口。同时,这次瓜分的红包是看是短视频获得的,感觉和拼多多推广短视频栏目是一个意思。只要刷个短视频就有钱进账。

3、支付宝运营是真强

支付宝是一款重运营的产品,几乎隔三差五就会搞一些活动,促进日活。今年春节支付宝就会和电影发行方、出品方一起搞活动,比如《热辣滚烫》、《熊出没》都会加入五福活动,利用支付宝AI玩法与观众进行互动。如果这事能搞起来,意味着支付宝将成为电影宣发的新阵地。

4、认识了很多自媒体人

参加这种发布会,就是能认识很多相关的自媒体和媒体人,比如这次就有200多个大V参加了活动,很多人只在手机上刷到过在现实中也见面了。正所谓一回生,二回熟了。当然也遇到了很多从站长行业转型做自媒体的朋友。

网易真的大规模裁员吗

以前互联网公司裁员,大家不紧张,因为容易找工作,而现在不知道怎么回事,只要以提高某某公司裁员,这就能迅速登上热榜。

这不,最近网传网易裁员1600人了,迅速登上头条,网易传言说的:相当于公司1/6的人都裁员了,N+3补偿,一口气补偿8000多万,人均补偿5万多块钱。

网易真的大规模裁员吗
网易真的大规模裁员吗

这个消息很快就在互联网上传播开来,而且越传越邪乎,有人说重灾区是网易新闻、文创、公开课等多条产品线。游戏部门也有所涉及。但裁员的的多数是新员工或基础岗位的员工,都不是很重要。

不过很快,第二天晚上网易就回应说:消息不实,是正常的业务调整和人员流动。

网易的回复我相信一定是真的,但裁员也一定是真的,尤其是知名大公司,不会一口气裁员那么多的,就算他敢,上面也不让啊。

现在最大的感觉就是互联网变了。之前的互联网大厂基本上都是疯狂扩展,现在都是加速做降本增效,其实这背后还是这几年市场有点难了,

最后松松在说一句: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可以看出,今年大家过得都不容易,尤其是这两年互联网行业是越来越难了,连网易都开始把裁人了,普通私企就更不成样子了,哎……

Google用AI替代广告销售工作只是开始

前几天Google不是裁员3万人吗,其中有一个信息值得关注:就是Google的广告部门的部分员工,也被裁员了。

当然这不新鲜的,主要原因是Google的广告业务正在转向AI驱动了,AI是裁员广告部门的最重要原因。

Google用AI替代广告销售工作只是开始
Google用AI替代广告销售工作只是开始

比如Google Ads产品这个大家都知道,是一款按效果付费的产品,和百度竞价一样。而最近Google Ads加入了大量生成式的AI功能,主要工作是帮客户介绍Ads这款产品,其次是帮客户制作一些广告文案和生成一些广告图片。

我这里展开说一下:

以前客户要投放Google广告,先是销售员一顿介绍,什么性能啊、效果啊,客户成交充值后,因为很多客户不会写文案嘛,一般都会找销售让他们推荐一些广告词和图片。这种案例在国内也屡见不鲜,在百度竞价、投信息流广告的也很多。

咱们以软文举例,我们很多客户甚至连帐号都懒得注册,文章也懒得发,全是我们客服人员操作的,当然为了维护好金主爸爸,90%的销售都会帮客户操作了。但绝大多数客服都是为了完成工作,并不会为了客户着想,在加上员工的情绪和流动性,导致工作水平层次不齐,工作结果的不同。很多产品售后就来自这里,所以我也很头疼。

所以,Google把一部分机械性的工作全部交给AI去做,虽然缺少了一点人情味,但确实能给客户提供更优质的广告词和图片了,也能更好的匹配广告词和广告投放效果。

而且这些生成式AI功能的服务相应速度要比人类快的多。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Google已经在一些重要的部分已经开始用AI来代替人工了。2024年AI领域最重要的一项落地工作,可能会从竞价广告页展开……

微软推出付费版Copilot,开启人工智能新时代

微软已经超越苹果,成了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其他公司都因为AI大裁员,而微软正好相反,当然这个原因很简单:就是微软强制把AI全面接入到系统里来了,而Copilot首当其冲!

微软推出了付费版Copilot,一个新生产力诞生,只是目前国内还用不了。

微软推出付费版Copilot,开启人工智能新时代
微软推出付费版Copilot,开启人工智能新时代

微软推出 Copilot AI 服务已有段时间了,最终还是收费了。最近微软推出 Copilot Pro 个人付费订阅:每月 20 美元,相当于144元人民币,可以用 GPT-4 Turbo。

Gpt4自从出来就开了plus,真要成为生产工具来用的话,这个价格还是划算的。工资2800不变的情况下,让你上班写文案、写代码,让你省了很多时间去摸鱼,从这个角度来看还是很划算的。

Copilot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大语言模型,通过大量数据集训练,能够理解你的需求并提供类似真人给出的文本和其他内容。比如生成AI图片、写代码、写方案、回答问题、自动执行任务等等。

只可惜的是 Copilot国内用不了,要美区才能玩…

目前使用 Copilot有三种途径:

一,直接字电脑上打开Bing浏览器使用,需要改成海外IP。

二,手机上安装Bing,但需要梯子。

三,下载电脑版 Copilot。

Copilot长期以来一直免费使用,允许用户与聊天机器人对话、生成人工智能图像等。但有限制,例如每天限制为300次对话。

董宇辉与东方甄选,注定分道扬镳

先抛两个观点:首先是关于直播带货,从营销学上来看,直播带货就是一种病态的营销方式,主播必然会朝着明星的方向发展,也必然会导致饭圈化,但是国家已经在出手整顿行业乱象,直播带货将不会再如此野蛮生长。

其次,东方甄选和董宇辉的关系,是早晚要走到分手这一步的,这一步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与谁对谁错没有关系。

董宇辉与东方甄选,注定分道扬镳
董宇辉与东方甄选,注定分道扬镳

01

这两天的热搜,董宇辉和东方甄选的宫斗戏是赚足了热度,持续霸榜,今天又迎来一个小高潮,东方甄选CEO孙东旭道歉。

孙东旭把这个事情想得太简单了,简单到让他觉得,开直播发声明就像公司开会协调部门矛盾一样。且不论孙东旭说的是事实还是有偏袒,在他决定站在镜头前,出现在直播间中的时候,这跟公司内部开会就完全不一样了。

同样是作为老师的张雪峰最近还说过,做服务业,总结起来就是“舔”。而他不仅不舔,还在直播间里开起会来,一开就是十多分钟,直播间里的打工人们都恍惚了,白天在公司开会,晚上在直播间里买东西还要被开会。话再说回来,粉丝们真的在乎小作文是董宇辉写的还是其他小编写的?

粉丝们不在乎,他们只在乎这场戏好不好看,不论是路人还是粉丝,都喜欢落井下石。所以,孙东旭正确的做法,不是开会,而是舔。

上来认错就完事了,承认自己内部管理不当,管它小作文是谁写的。内部该开会开会,外面给足当家流量面子,这样公司有面子,当家流量有面子,粉丝也有面子,这才是一个三方共赢的好事。

而孙东旭看似丢了面子,实际赚了银子啊。但是他选择了最出力不讨好的方式,开了直播发了声明,结果还讨了骂,又要发视频道歉,还把俞敏洪拉下水。

02

一边是左膀右臂的孙东旭,一边是带来净利润过亿董宇辉,如果真要在孙、董之间二选一,俞敏洪会怎么选呢?

我猜大概率会这样处理:

首先做虚的,像当年阿里处罚蒋凡一样,对于孙东旭的管理过失(主要)和发言过失(次要)做处分,但是孙作为俞敏洪的左膀右臂,跟着做了近二十年,这些处分肯定都是虚的,私底下或者后面会找补回来。

其次是做实的,对董宇辉这边,要表示诚意,给到相应的荣誉、利益或者重要身份,意思就是咱们还得继续处,不要因为这些小事坏了长久大业。

当然,还会做两手准备,因为早晚要走到分手这一步,所以会将公司培养的重心,向批量化打造董宇辉2345号倾斜,加快弱化董宇辉的地位,日后双方分道扬镳,或者董人设崩塌,还要有其他人可以顶住,不至于影响了东方甄选的基本盘。

现在俞敏洪已经发了声明,而一出好戏的高潮也即将上演,目前看来这部剧中没有省油的灯,董宇辉与东方甄选到底何去何从,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最近一年来域名疯狂涨价了

又要涨价了,又要涨价了,又要涨价了!继.com域名涨价后,.net的域名也逐步涨价。最近一年来域名疯狂涨价,几个月内已经几乎翻番。

阿里云2月1日起上调.net英文域名价格:首年93元 续费99元,转入价格90元。

这也意味着,使用各种互联网工具的创业成本会越来越高,越来越贵。

最近一年来域名疯狂涨价了
最近一年来域名疯狂涨价了

和2015年之前的30元注册价格相比,9年时间涨价三倍。以前com域名只要45元,net域名30元,cn域名1元。而现在……

未来,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使用云计算机的成本 会非常的高,域名续费涨价百分之40%,服务器的各种流量 名词层出不穷,什么上行流量、下行流量、闲时流量,https请求次数收费、回源流量计费,甚至连阿里云免费的SSL也从原来的一年变成三个月了。而且各种名词层出不穷,各种计费方式千奇百怪。各种计费模式,搞你晕头转向!

这也导致“做网站、APP的成本”会越来越高,以后的价格只会越来越贵。没办法,受着吧。当一个行业不再拉新用户,都在拼命涨价的时候,就意味着这个行业从顶峰走下坡路了。

最后,给00后普及一下域名小知识吧,我怕在过5年,没人知道域名是什么了。

什么是“.com”域名? “.com”是商业域名的缩写,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域名之一。

什么是“.net”域名? “.net”是网络服务机构的缩写,常用于非盈利性组织。

字节跳动大流量能做好内容的生意吗

在创始人张一鸣卸任字节跳动法定代表人的热度下,不禁让人忽略了字节跳动开年在大文娱版图上频频“掠地”。

字节跳动大流量能做好内容的生意吗
字节跳动大流量能做好内容的生意吗

不仅收购了票务平台“影托邦”与漫画平台“一直看漫画”,还上线了付费小说模式的新产品“抖文小说”,加上去年底被爆出正在内测的音乐App“汽水音乐”,可以见得其正在努力地完善自身的大文娱版图,向腾讯与阿里两大文娱霸主发起冲击。

那么,作为拥有着国内外最具流量短视频平台的字节跳动,能“一点”带动“多线”,做好大文娱的内容生意吗?

从“单线”到“多线立体矩阵”,字节跳动大文娱生态已成?

字节跳动或许觊觎大文娱已久。

从大数据研究院在2021年3月发布的《近十年字节跳动公开投资数据报告》显示,在报告发布时字节跳动已经投资的105家企业之中,文娱领域有36家,是占比最高的一个领域。此前,字节跳动已经在短视频、新闻资讯、免费小说、游戏等泛娱乐领域有所建树。

此次字节跳动所收购的票务平台“影托邦”与漫画平台“一直看漫画”都是在补足自身在大文娱板块中的缺失模组,设想去完成自身大文娱产业链生态的闭合。

但是对于字节跳动大文娱本身来说,想要完成整个生态的可循环,还言之尚早,因为字节跳动近期在大文娱板块连连发力,但是其并没有单独的大文娱板块。

就当下字节跳动大文娱的版图来说,各项细分业务都是“点对点式”单线向上,可以依靠头条、抖音流量池实现单项业务上的带动,很难实现多项大文娱业务上的协同与整合发展,去塑造一个“线与线交叉式”的立体矩阵,像腾讯、阿里一样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拿腾讯来举例,作为互联网界的大佬,在大文娱领域也可谓是标志性的存在。在上游,有着阅文集团与腾讯动漫来创作,加深优质内容池;在中游,腾讯影业、企鹅影视和新丽传媒都有着影视制作能力;在下游,微信、QQ、腾讯音乐、腾讯视频等平台都有着丰富的流量用以宣发,从上至下把所有步骤都抓在自己手中,完成了整个大文娱链条的衔接与闭合。

字节跳动对于部分大文娱板块上的布局,更像是为了完成大文娱产业布局的完整性。正如此次收购“影托邦”,与抖音一同打造自身的在线票务平台,更像是阿里有淘票票,背靠腾讯的美团有猫眼娱乐,自然不能少了字节跳动。

当然,从利润方面来说,入局票务无可厚非。面对于中国越来越高涨的观影市场,在线售票平台对于所售票每张3~5元的手续费,的确可观。而且,在抖音自身流量的加持与影响力加成下,自然会带动“影托邦”小范围内的增长。

然而,据公开数据可知,猫眼娱乐已经连续两年市占率超过60%,阿里淘票票稳居第二,已经形成双寡头的格局。

那么,字节跳动是否思考过,在当下双寡头格局已经形成,并且用户已经有了渠道认知与习惯的情况下,为什么消费者要选择你,如何让消费者选择你,或者是无意争霸的情况下,你能让哪部分消费者选择你,从而很好地活下去。

如果靠的是持续补贴、价格内卷的方式,来换取用户增量、培养用户习惯,怕是得不偿失。如果靠的是流量的话,阿里系与腾讯系的流量扶持并不会比字节的少,况且对于已经形成“下意识习惯”的消费者来说,并没有吸引力。

并且,纵观字节跳动的大文娱领域,阅读、漫画、长视频、音频等细分项里几乎都陷入在这样的境地之中。像是阿里大文娱版图中,如今的优酷和曾经的虾米,都给人一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觉。

而且当下曾经互联网大厂们“流量+资本”的打法,在国家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反垄断背景下,资本已经很难发挥价值了。

就如1月中下旬,字节跳动战略投资部被解散的消息引发关注,虽然相关负责人回应记者,只是加强业务聚焦,减少协同性低的投资;但是有了此前BAT大厂们的“珠玉在前”,可见字节跳动此次调整并非例外。

大文娱:“乌托邦”里缺的不是“流量”,是“内容”?

无论对于抓住了短视频时代、拥有着抖音6亿+流量池的字节跳动来说,还是其他互联网平台来说,“流量”的确是一个避不开的词汇。就正如商铺理论中的商圈至上主义,有客流量才会有创造交易的可能性。

随着互联网网民数量趋于见顶,无论是抖音、快手这类短视频平台,还是淘宝、京东、拼多多这类电商交易平台和微信、QQ这类社交平台,用户增量都已经进入了“停滞期”,很难再靠流量增量来带动平台本身的增长。

对于文娱平台来说,仅仅想靠着“大流量”在文娱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更像是“黄粱一梦”。

从宏观层面来看,文娱消费本质上是精神类消费产品,类似于每个人精神世界里得以放松的“乌托邦”,虽然“流量”可以让人们看到这个平台、这个网文、漫画、动漫、影视作品的推荐,但是“内容”的优质性才是用户停留下来、保持黏性与持续消费的内核原因。

换句话来说,只有好内容才能真正地带动整个大文娱生态,从而向良发展,以大量优质内容形成品牌度质变。尤其是在“增量市场”逐渐饱和的当下,更要在注重用户活跃情况、互动情况、付费情况的“存量市场”进行深耕。

就正如大文娱的巨头腾讯,正是因为占据了网文界的大半个江山,拥有者诸多网文大神IP,才能坐稳大文娱的这把椅子。并且,这个好内容并不只能是“一次性的”,要是“可再生的”。毕竟,用户们是与时俱进的,需要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才能打动对于“老套路”疲惫的用户群体们。

而且一旦产生一个“爆款”,就能联动起整个生态圈。

就像是2021年网文界的爆款作品,创造了起点中文网最快10万均订、起点仙侠第一本十万均订、起点高订记录创造者三项记录的《大奉打更人》,还未完结时,腾讯就公布了对其改编的网络动画、网络剧、网络漫画、剧本杀的项目,一个IP及衍生串联起来了腾讯动漫、企鹅影视、阅文集团、腾讯视频与TME等腾讯的整个大文娱生态矩阵。

对于字节跳动来说,虽然文娱领域的布局早已经涵盖新闻资讯、媒体、阅读、游戏、长短视频、直播、音乐、票务、漫画等到,所触及的板块数量足以比肩腾讯与阿里,基本形成了大文娱的完整产业布局。

但是当下并没有称得上“爆款”的优质内容,来使得自身大文娱架构变得丰满,滋生出可以内循环的血脉,并非一味靠头条与抖音来进行流量输血。

从网文业务来说,字节跳动虽然靠着番茄小说的免费网文阅读模式,拿下了国内免费小说市场的头把交椅,但是免费小说依靠着线上广告赚钱的模式,无论对于平台还是创作者来说,从中获益有限,而且以广告换内容,更是损伤了用户体验。

所以说,字节不仅需要“前景”,更需要“钱景”,想要内部造血,就要探索偏向于阅文集团这类付费小说模式。从阅文集团所披露的2021年上半年单用户月均付费从34.1元增至36.4元来看,未来随着国内付费环境逐渐成熟,网文市场的收入也不容小觑。

或许这个就是为什么字节跳动上线了“抖文小说”、“常读小说”、“久读小说”等多款付费小说产品去试探市场原因。

不过,字节想要从腾讯生态中的付费小说市场的份额,就必须投入大量的成本去增涨优质内容与签约优质创作者,以满足用户的需求。或许,字节早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才去投资了塔读文学、九库文学和掌阅科技等诸多中腰部网文平台。

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字节跳动来说,这些中腰部网文平台的影响力与内容池终究有限;对抗阅文集团,总会给人一种网易云对战腾讯TME的错位感。

不过好的是,网文市场与听众怀旧、“后继无人”的音乐市场不同,本身市场中存在着后续乏力的大神作者跌下神坛,一代代新人脱颖而出,成也作品败也作品,许多大神级作品都被遗留在了时代洪流之中。这种不能以现在人的眼光看过去的喜好偏差,也会给字节跳动布局大文娱留下了更多的可能性与未来。

而且,伴随着长视频平台都普遍趋于颓势,无论是优酷、腾讯还是爱奇艺在多年争霸下都没有以“品牌力”占据用户心智,消费群体都不具有黏性,加上短视频占据用户时长逐渐走高,字节跳动或许已经抓住了最大的机遇。

对于其大文娱生态何时才能成熟,就留给时间去证明,就像是短视频博主李子柒所说:“做内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适用于内容创作者,也适用于以优质内容为血肉的这些文娱平台们。

在这个“快餐时代”,我想用户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像是字节跳动这样的搅局者,期待他们去创造那个“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的内容生态。

支付宝社交心不死,内测兴趣社交

支付宝又双叒做社交了,这次的“兴趣社区”能成吗?

支付宝做社交心不死,近期支付宝又开始内测名为“兴趣社区”的功能。主打找同频玩伴,徒步、骑行、钓鱼,啥都有,甚至还能看附近有什么热门活动。类似于豆瓣小组,可以发段子、晒照片。

支付宝社交心不死,内测兴趣社交
支付宝社交心不死,内测兴趣社交

我随便刷了一下,发现大多数帖子互动量都差强人意,推荐的帖子互动量好像不太咋地,连阅读量都没有,只能看星标、评论和点赞。如果加入了特定小组,小组里的互动量更是冷清啊。记得大概十天前蓝点网就看到了这个内测,消息页顶部的大横幅关不掉,真是讨厌。

这几年支付宝的打开率已经越来越低了,在大家的认知里支付宝仅仅只是一个支付软件,打开的频率太低了。2016年的时候,支付宝就做了个“圈子”功能,但因为有违规行为,最后不了了之,现在支付宝再战社交,不知道结局会怎么样?

支付宝为了留存用户,推出了各样各样的功能:比如圈子功能、社群功能、视频功能、口碑网也植入到支付宝里了,它就一个目的:留存用户。所以支付宝做“兴趣社区”我一点也不意外。

也正这种举动,导致支付宝的功能越来越臃肿了,所以网上批评的声音也很大?因为有些人觉得,你支付宝只是一个支付工具,搞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功能有何意义?

但如果支付宝不搞这些功能的话,支付宝打开率会越来越低,会慢慢的被人给遗忘。

支付宝大多数交易没手续费、甚至连对公户都没手续费,各种生活缴费、证件、买电影票都要比微信便宜。可为什么干不过微信支付?微信收款和支付宝收款比例已经降到8:2了,如果支付宝不做一些“强关系”的功能,大概率会被使用频率更高的聊天软件微信所取代。

支付宝社交心不死,内测兴趣社交
支付宝社交心不死,内测兴趣社交

如果支付宝今日推出的“兴趣社交”项目失败,不出3年,它一定会推出另一款社交产品,你信不信?

腾讯云取消免费10G的CDN流量包

免费送了7-8年的腾讯云10G免费流量包,从2024年开始,停止赠送了!自此,国内绝大多数互联网大厂的CDN都开收费了!

腾讯云取消免费10G的CDN流量包
腾讯云取消免费10G的CDN流量包

大概从2016年开始,腾讯云为了抢夺CDN客户,推出了“每月免费送10G CDN流量包”活动,所有帐号每个月会自动获得10G流量包。

你别看这10G流量少,但能解决绝大多数企业站官网的流量问题。包括网站,也白用了好几年!有些企业官网、普通小站,用这个足足够用。

腾讯云取消免费10G的CDN流量包
腾讯云取消免费10G的CDN流量包

大概从2019年开始,腾讯云规定只能2018年之前的老帐户才会送10G免费流量了。

大概从2021年开始,免费流量,变成了“去活动界面领取”,也就是你每个月必须去这个界面0元下单才可能领取。很多中小企业经常忘记领取。

也就是在这一年,国内各大CDN厂商百花齐放:

(1)百度云推出了9元100G流量活动,可以说是所有互联网大厂里面,性价格最高的流量包。(这两年要和主推1P流量包,价格都是5K以上。)

(2)天翼云推出了5元100G流量包。(但他们面向TO G方向,不太适合中小企业,没有流量封顶功能)

(3)华为云推出了不到10元流量包。(但他们面向TO G方向,不太适合中小企业,可设置的功能太少)

(4)京东云推出了可免费用5年的边缘计算流量包。(类似于奇安信的CDN,经常会挂掉)

(5)腾讯云推出了14元100G流量包。

(6)而阿里云的CDN流量包的价格一直很稳定。

(7)百度云加速免费版。

他们共同的目的就是为了抢夺最后的中小客户,因为这几年网站行业日渐萧条,几乎没有增量客户了,所以从存量客户里找增量客户是最明智的,所以各大企业相继推出了超低价的CDN流量包。

2024年1月开始,腾讯云的免费10G CDN流量包活动结束。而阿里云、百度云、华为云、他们也不抢小客户了,转而是推出了1 TB甚至1 PB的流量包,价格都是5K起步。

自此,免费CDN时代结束,国内已基本无免费CDN可用了!以后大家用的流量会分为:上行流量、下行流量、闲时流量、国内流量、国外流量等等,这也就意味着,以后你网站、APP用的流量会跟手机一样细分了。

有人会说:我不用CDN不就行了吗?

回复:当然可以,但LB的机器一被DDOS就会宕机,只要你能接受即可。

文艺青年最大聚集地豆瓣的危情时刻

一则整改消息,让豆瓣再次被置于聚光灯下。

文艺青年最大聚集地豆瓣的危情时刻
文艺青年最大聚集地豆瓣的危情时刻

2022年3月15日下午,国家网信办通报表示,针对当前豆瓣网存在的严重网络乱象,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派出工作督导组,进驻豆瓣网督促整改。

这不是豆瓣第一次被通报。根据以往披露,2021年,豆瓣网被相关部门予以实施20次处置处罚,多次予以顶格50万元罚款,共累计罚款900万元。除此之外,它还因超范围收集用户信息,被工信部下架了一次,并且因为有“水军”在豆瓣进行刷分、控评,豆瓣还被媒体点名过一次。

诞生自2005年的豆瓣,创立的初衷本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读书、看电影、听音乐的平台,这让豆瓣有着中国最庞大的书影音库,直到今天这依旧是其关键壁垒之一。

但这种壁垒,相较于过去十余年间,大多数互联网企业的变化而言实在微不足道。无论是今日头条、微博,还是知乎、B站,都在努力穿越互联网的周期,豆瓣看上去似乎成为了一家原地踏步的公司。

其实不尽然。许多人可能不记得了,2012年前后才是豆瓣的黄金期,那时它就有1亿的PV(页面浏览量),流量与资本在手的豆瓣一口气推出了豆瓣读书、豆瓣FM、豆瓣电影等13个独立App,但这在后来也成为了豆瓣创办史上最为失败的决策之一。

文艺青年最大聚集地豆瓣的危情时刻
文艺青年最大聚集地豆瓣的危情时刻

2016年2月,豆瓣罕见对外发声,首次发布了品牌影片《我们的精神角落》,极大唤醒了人们对于豆瓣的记忆——一个去中心化的、半开放的社区生态,一个文艺青年聚集地。再往后的几年时间里,豆瓣“小组”的用户数据飞速增长,这个文艺青年的精神角落,不知不觉间竟然成了文娱八卦、资讯热点以及许多青年文化的话题发源地。

“小组”成为了豆瓣另一块重要的业务,却也给豆瓣带来了许多麻烦。豆瓣不得不去应对不断被侵蚀的社区生态。2021年,豆瓣曾表示,为了响应中央网信办治理“饭圈”乱象的工作要求,豆瓣自2021年5月以来,先后多次开展了“饭圈”乱象的专项治理行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豆瓣官方于11月26日统计,其删除了违规及不良信息超过7万条,禁言违规账号273个。文娱内容的主阵地——解封后的豆瓣鹅组还设置了5道“清朗行动”相关的选择题,组员需全部答对,才能继续在组内进行操作。

在风口浪尖之上,《财经天下》周刊曾经多次联系豆瓣相关工作人员,一次是在2021年12月初,那时豆瓣正面临着被工信部下架的局面,对方表示在进行了严格的测试后,确认了问题所在,并将“认真进行整改”。另一次是在2021年底,对方因为正在举部门之力筹备豆瓣一年一度的年度榜单项目,无奈再次错失深度沟通的机会。

实际上,豆瓣这几年已经鲜少对外发声了。

文艺青年最大聚集地

豆瓣这个名字,来自于北京朝阳门附近的一条胡同——豆瓣胡同。

2004年的冬天,一个30多岁的年轻男子每天中午都会准时从这条胡同出发,抱上一台脱了漆的苹果笔记本电脑走十几分钟路程,进到北京朝阳门外的一家星巴克,点上一杯咖啡,旁若无人地敲上半天代码。

男子名叫杨勃,是后来的豆瓣创始人。不过,大家还是更喜欢称呼他为“阿北”(杨勃在豆瓣上的网名)。

豆瓣会走到今天这个局面,和它的创始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阿北是有点传奇色彩和文艺青年范儿在身上的。打从小时候起,这个出生在陕西汉中的小镇青年,就是一个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16岁拿下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一等奖金牌,同年被保送进清华大学物理学系;20岁留学美国,在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物理系读博士;毕业后的人生第一份工作更是在IBM担任顾问科学家。

但当从小痴迷于《十万个为什么》,梦想成为科学家的阿北真的成为了一名科学家,却发现这个职业远不如想象中一般“激动人心”,于是转而走起文艺青年路线。那几年间,阿北旅行、听音乐、看展览,还阅读了很多禅宗书籍,甚至一度有过出家的想法,对人类学产生过疯狂兴趣,“想转去这个专业读博士”,也迷上过计算机,时不时编些小的程序。

2000年,阿北31岁,却突然发现自己在IBM的工作实在太稳定,“闭着眼睛都能想象得到几十年后自己的职务、薪资福利”。他实在不甘心,于是卖掉汽车、家具,辞职回了国,先是加入供应链管理公司快步易捷的创业团队,出任CTO,四年后又再次离职,决定从头开始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

刚开始,他想做一个自助旅游类网站,名字都取好了,就叫“驴宗”。朋友听后却觉得用户人群太窄,这个项目就此作罢。但阿北很快找到了一个比旅游更合适的方向——书和电影。他要创办一家网站,聚拢一群和他一样热爱阅读和电影的人,让他们可以通过这个网站分享和交流自己的感受,并通过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找到更多好东西”。

于是,2005年3月6日,带着电脑在星巴克敲了好几个月代码后,一个以他居住的豆瓣胡同命名的网站——豆瓣,终于上线,网站的口号则被确立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在最开始的设计中,豆瓣只有读书板块和小组功能,之后随着“爱看电影”小组影响力不断扩大,电影板块随之在这年5月上线,7月豆瓣音乐也成功上线。至此,早期豆瓣正式成形。在这里,任何用户都可以自己添加书影音条目,然后打分、评论,自由地表达和交流对于一部作品的喜恶和观点,快速找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也因此,豆瓣很快就吸引来全网最文艺的那撮人,成了文艺青年的最大聚集地,并一度被称为“文艺青年的精神角落”。

数据显示,到2006年3月,豆瓣上线一周年时,其注册用户数就已经超过11万,拥有4000个小组,其中,50人以下小组占90%。也是这时候,阿北这个光杆司令才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位正式入职的员工——洪强宁。他也是豆瓣第212个用户,后来成为了豆瓣首席架构师。

同年6月,豆瓣获得自己的第一轮融资——联创策源的200万美元A轮融资,开始公司化运营。此后几年间,豆瓣又相继推出了豆瓣同城、豆瓣广场等多个板块,但它在公司规模上却一直十分克制,上线2年时员工数才仅有5名,第三年增加不少,但也仅约25人,第四年才达到40人。

同样克制的还有豆瓣在商业化上的态度。早期,豆瓣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其实是和当当网、卓越等网站的收入分成。豆瓣通过提供“价格比较”功能,将有增涨意向的用户链接到当当、卓越等网站,每当用户完成一单消费时,豆瓣就能得到10%的回报。

而这正是阿北所认定的符合“用户价值”的商业行为之一。坚持“最理想的是商业价值和用户价值之间不矛盾”的阿北其实并不抗拒商业,但却一直希望找到一个足够优雅的赚钱方式。

豆瓣内部人士后来曾向外透露,阿北早期在豆瓣接广告这件事上十分谨慎,因为“与豆瓣气质不合”一个原因就否决了不少找上门的广告主,直到遇到与豆瓣“调性一致”的匡威,才接了第一个广告。豆瓣的广告规则更是被定为了:每天的开屏只开放1/4的流量给广告,同时,一个产品广告,用户一天内只能看到一次。

那些年间,豆瓣虽然没赚多少钱,甚至一直到2012年对外的表述还是“已接近盈利”,却建立起了不错的口碑和影响力,一大批优秀的内容创作者也都在这里出现。桃桃林林、木卫二、magasa、柏邦妮等影评人都是在这里起家,后来在网络上颇具名气的和菜头、咪蒙等KOL,也都曾在豆瓣占据一席之地。豆瓣网友“大丽花”写下的一篇讲述一位女孩从遭遇失恋到走出心理阴霾经历的帖子《小说,或是指南》,更是被改编成剧本,拍成了票房黑马电影《失恋三十三天》。

豆瓣在文艺青年阿北的引领下,如愿走向了他所期望的方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聚集在此,以书影音建立起联系,并贡献着中文互联网里最高质量的UGC内容。最鼎盛时,豆瓣日均PV曾在2012年前后达到1.6亿,体量一度接近微博。

文艺青年最大聚集地豆瓣的危情时刻
文艺青年最大聚集地豆瓣的危情时刻

豆瓣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任何UGC平台,在从小众走向大众的过程中,似乎都难以逃开社区环境恶化的难题。

豆瓣自然也难例外。为避免出现这一问题,2009年,用户规模迈入千万级别时,豆瓣内部就经历过一场激烈的“路线之争”。是借助当时席卷全球的SNS热潮和豆瓣小组的极高活跃度,运营为先,打开更多的用户群体,还是继续坚守书影音的传统模式,算法为主,是豆瓣必须要做出的选择。

不过,最后的结果是,豆瓣两条路都没选,反而通过拆分,巧妙绕过了这个问题。

在2010年2月初发布的那篇名为《豆瓣变形记》的帖子中,阿北坦言,豆瓣内部一直担心高度活跃的社区对书影音服务内容可能的干扰,“比如社区内的人际冲突波及到评论和条目内容,影响到几千万非社区用户”。为此,豆瓣决定做出一个艰难但必要的决定——重组。

重组后,豆瓣社区将被聚合成主站,通过社交好友动态更新的信息流来维持用户的留存率;图书、电影、音乐三大版块,则被独立出来,放在另外兴建的三个子站(频道)上,作为商业产品经营。而这四大产品也将相应的由不同团队来运作。

通过拆分,阿北好像是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让书影音和小组实现了和平共存,也让文艺青年和吃瓜群众互不影响地一起继续留存在了这里。

而到2010年后,移动互联网潮水蜂拥而来,阿北更是将这种“去中心化”的模式发挥到了极致,直接在将豆瓣从PC和Web端搬到手机端的过程中,将网页上的豆瓣FM、豆瓣阅读、豆瓣电影、豆瓣小组等独立功能全部拆分成了单独的垂直类APP,最多时,甚至有13个产品在应用商店里并存。

为了让拆分出的各项业务更好的发展,一向对引入资本比较谨慎的豆瓣还专门在2009年底和2011年9月,先后引入价值近千万美元的B轮融资和5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在对外公布的融资用途中,前者被划定为“将主要投入团队建设中”,后者则计划“用于提升豆瓣网各个独立产品的运营水平及豆瓣网本身的扩张推广”。

但事实却是,这么多个APP哪个也没火起来。不断被拉长的产品线和遍地开花的App,不仅没有帮助豆瓣拉来更多用户,反而让原本聚拢在一起的用户割裂开来,原本极具用户粘性的平台优势也瞬间荡然无存。而一大堆的垂直化、精细化APP的同时存在,也让豆瓣往往顾此失彼,难以聚焦发力,只能眼睁睁看着网易云音乐、猫眼、陌陌等后来者一点点蚕食掉自己的领地。

随之而来的是豆瓣内部的动荡,2013年到2014年间,豆瓣大量员工离职,用了两三年时间从不足百人迅速增加到500多人的队伍,很快就缩减到只有300多人。

压力之下,阿北不得不在2014年的年会上,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决策让豆瓣错失3年移动浪潮的最好时机。而在同年8月,一个叫“豆瓣”的整合版APP终于姗姗来迟。

一向佛系的豆瓣,也开始变得更加主动。据《晚点latepost》报道,2014年,豆瓣内部第一次有了明确的活跃度目标,要为一个数字而努力。2016年,豆瓣更是罕见地做了成立11年以来的第一支品牌宣传片《我们的精神角落》,开始大打广告。

但豆瓣却似乎在凶猛的移动互联网大潮中越走越“迷茫”,再也找不回当初那种“一帆风顺”。

2017年,在一封年中业务调整的内部信中,阿北说,豆瓣进入了一个务实的阶段,需求和通道逻辑支撑用户,营收和成本的考量支撑商业,“这两件简单朴素的事情是互联网公司的基础”,以强调豆瓣想要盈利应该学会开源节流。

具体思路也很清晰,“用户线”以App用户增长提速为阶段目标,要努力拓宽微博、微信等外部通道,“营收线”则成立以营收为目标的内容事业部,“市集”相关的事业部,品牌广告、效果广告等一起构成大商业团队。而一拍一、豆瓣东西、一刻和同城票务交易等长期没有起色或亏损的业务则会被关闭。

也是这时候起,豆瓣的商业化步伐开始加快。而在此之前,豆瓣实际已经尝试过在线选座、付费音频、豆瓣东西等寻求商业变现,但并未引起太大波澜。

从2017年开始,豆瓣陆续新增豆瓣市集、豆瓣书店等功能,供用户选购图书和豆瓣周边等商品,试图借此加速商业化。2021年11月,其又拿到直播应用系统登记批准,正式踏足直播行业,称“现阶段将主要与出版方合作直播”。

但就目前来看,豆瓣的商业化,依旧没有形成规模。实际上,2021年年初,豆瓣产品团队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截至当时,豆瓣仍然是以广告营销流量带来的收入为主。

而更糟糕的是,在豆瓣“奋起直追”的这几年间,曾经试图靠着分拆绕过的社区生态问题,走到了一个愈演愈烈的地步。

畸态的饭圈文化与水军泛滥,从“小组”一路延展向了传统“书影音”业务模块中。2021年12月1日,原定晚上八点开播的电视剧《风起洛阳》因技术原因延迟到九点开播,但在这未播的一个小时之内,豆瓣却涌现出大量评分,且分数呈现一星和五星两极分化状态。与此同时,因为有明星入驻豆瓣,豆瓣还开始流行起养号之风,这其实是饭圈的风气。粉丝会先在豆瓣建立新账号,给各种书籍、电影打分评论,以躲过豆瓣的水军判断机制。养好的号,再去给偶像的作品刷高分、刷好评。

从豆瓣本身来说,由于兴趣本来就是无法以统一的标准来规定的,因此豆瓣从建立之初,实际就将权力进行了下放,每个小组的管理员都是由豆瓣用户自愿担任,有权决定小组成员的加入和开除,以及帖子的删除加精等操作。

当豆瓣还属于“小众”时,大部分用户尚且可以友好而融洽地进行观点交换,依靠用户自治就可以基本保持社区环境的稳定。而随着大众化,越来越多不同兴趣、不同背景的用户进来,就必然要求平台更多介入社区治理。

但豆瓣错失了最好的介入时机,没能在豆瓣从小众向大众转变的第一时间,建立起相应的配套管理措施。

等到若干年后,用户体量越来越大、社区环境越来越复杂的豆瓣,从管理程度上来说,就远非当年可比。不管是内容审核人员,还是相关的算法技术上,都必然需要更多的投入,才有可能培养和完善起来。

但豆瓣也早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有钱有闲”的豆瓣,没有新的融资动态那几年间,一向被认为在商业化上十分克制的豆瓣也需要强调“开源节流”和“加速商业化”。

事实上,豆瓣的员工人数的确算不上多。按照职场社交平台脉脉上的公司介绍,豆瓣员工总人数在100到500人之间,远低于员工数超2000人的知乎、超3000人的小红书,以及在2020年就已经达到8646名员工的B站。

文艺青年最大聚集地豆瓣的危情时刻
文艺青年最大聚集地豆瓣的危情时刻

豆瓣的主业护城河

书影音之于豆瓣,既是其作为一家内容社区的起点,更是这家“慢公司”在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聚集一批高黏性用户的坚实壁垒。

包括豆瓣在内的各个社交平台上,隔三差五就会有用户发问:“中文互联网范围内,除了豆瓣还有什么好用的书影音记录App吗?”答案出奇的一致——“没有了。”

包思淼就是一名不折不扣的书影音用户,她早已习惯了在豆瓣查找一部电影或一本译著的评分,也热衷于一字一句记录下自己的观看和阅读体验。

和包思淼一样,注册豆瓣15年来,书影音始终是赵允方最喜爱的功能,这同样是她成为豆瓣用户的缘起。时间久了,也不是没有尝试过使用其他平台,但当她看到猫眼、淘票票乃至视频平台上一连串居高不下的电影评分,还是老老实实地回到了豆瓣。“你能想象《四海》都超过9分了吗?这些平台评分的准确度根本比不上豆瓣,也就是看个乐子,而且在书籍这部分就没有能够和豆瓣相提并论的。”

在用户们日复一日的记录与交流中,他们与豆瓣书影音之间的互动不仅形成了内容生产的正向循环,更一步步加大了豆瓣评分的含金量。

以电影评分为例,阿北曾在2015年撰写的日志中提到,豆瓣的程序会将从一星到五星的评分换算成具体分数值,除以评分总人数,即得到了最终的豆瓣评分——它始终处于动态之中,排除一些诸如刷高分、刷低分的“非正常打分”行为,每个参与评分的人都相当于“大众评审团”,践行着豆瓣“尽力还原普通观影大众对一部电影的平均看法”的主旨和原则。

基于前述公平性和参考性,豆瓣评分自然备受关注,一些热门影视作品甚至会由于开分情况登上微博热搜。而这背后显然暗藏巨大的商业价值,脉策数据首席经济学家陈沁曾在2015年上海电影节上表示,对于周末上映的电影,豆瓣评分每高一分,一家电影院就能够多赚35万元的票房。

在季易看来,“书影音业务方面,豆瓣还是有护城河的”。季易的豆龄有12年,几乎相当于她年龄的一半。豆瓣App被她设置在手机主屏幕下方,是“和电话、微信一样重要的基础设施”,日均停留时长在2小时以上。

除了书影音,季易也是小组的重度用户。她从“豆瓣艾玛花园”小组收获了不少生活实用帖,也曾因发布明星八卦分析得到相当多的肯定回复,小组带给她不只是“吃瓜”的快乐,还有被认同的成就感。

阿北曾经总结过,豆瓣的社区运营原则是——“我们不运营,通常意义上运营所做的事情,我们都是借助产品手段来表达的。”但现在,想要让这款产品更好的发展,它必须重新正视起运营的重要性。

某种程度上来说,豆瓣与贴吧乃至虎扑均有相似之处,发展轨迹却截然不同。贴吧聚集了一批批兴趣相同的用户,同样在去中心化地为用户提供价值,却在百度错失移动互联网风口后逐渐走向没落。至于虎扑,其目标用户集中于男性,关心竞技体育而非娱乐八卦。

正因为如此,尽管豆瓣的竞品不在少数,却无一能够取而代之。根据易观千帆数据,2021年豆瓣App平均月活跃用户数量在1200万左右,平均日活跃用户数量在300万左右。想要重回主流阵营,显然豆瓣还有许多功课要做。

用户们似乎也愿意给豆瓣时间。季易偶尔会在小组里看见关于豆瓣App下载量排名的讨论帖子,基本上每次统计都在300名开外。每当这时,总有用户振臂高呼:“我们要多发帖子,给阿北争气!”对于豆瓣稍显“拧巴”的商业化,用户的态度其实相对包容。季易发现,最近豆瓣的广告植入数量明显增多,起初她心有抵触,最后又平静地接受了。

“若是在微博信息流里刷到这么多广告一定会很烦躁,至于豆瓣,有就有吧。”为周边花钱的用户更是不在少数,不过,除了豆瓣电影日历,季易觉得其他商品的实用性都比较差。“想买,但没有一件是我喜欢的。”用户们已经展现出了极大的包容度,剩下的问题就交给豆瓣自己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