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半年公众号,我终于认清了局限

公众号写了半年了,要说最大的收获似乎是没有——无论粉丝还是money。最大的感悟就是它戒了我的骄,戒了我的躁,让我发现了自己的局限性。

写了半年公众号,我终于认清了局限

写了半年公众号,我终于认清了局限

我的粉丝里有几个同学,他们对我的滤镜还在学生时代我作文成绩比较好上,所以时至今日他们还在支持着我,每次谈起我的公众号,他们都赞美的十分真诚,眼睛里仿佛带着星星。

而我却总是心虚着岔开话题。学生时代写的是应试作文,俗称三段论,只要是素材足够多,引经据典足够恰当,分数都不会太差。

写公众号更难一些,不管是追逐热点针砭时弊还是鸡零狗碎的分享生活,整体来说其实是向外输出和向内探索的过程。

向外输出上,看过一个电影、读完一本书、针对一个新闻热点,冷静下来后需要思考一下,你的观点和态度是什么,你又该如何佐证和描述。这观点和态度无需跟其他人的一样,只要能表述清晰的写下来即可。

但自从写上公众号,我发现一个人想要用一篇文章表达一个观点,最不济描述清一件事情都是不容易的,很容易言之无物。这跟文笔无关,跟知识面和思考力有关。

知识面太窄,会让你无法分析和佐证,思考力不济,会让你脑子空空,生成不了自己的观点。向内探索,其实是在深度剖析自我,但人的渺小之处在于,有时候自己都看不透自己,人的劣根性在于,人们很难真正的接受自己的不堪,此为其一。

其二,是当与周遭事物产生化学反应时,如何敏锐地抓住那个拥有众多社会角色的、复杂的自我那一瞬间的感受,并精准地表达出来。所以这公众号越写,我越认清自己的局限。

记得高中时代,一个同学向我同时推荐了韩寒和郭敬明,看过他们的文章问我喜欢谁,我说喜欢韩寒,然后我们就此辩论了一个晚自习。

记得《宫锁心玉》和《步步惊心》出来后,我跟Lea大谈特谈我为什么当时喜欢杨幂不喜欢刘诗诗。

记得跟老友谈起学生时代的老师,我分析了很多行为来说明为什么时隔这么多年,我实际上并不喜欢和认可当时几乎所有同学都喜欢的那位老师。

20岁左右,真是勇敢表达自我的好年纪。现在,我觉得有什么东西杀死了我的思考力和表达力。这跟手机短视频脱不了关系。

这个时代的我们好像都习惯了看到一句亮眼的话,听到一个中肯的观点,点个赞,加个收藏,但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这些金句和观点,除了用来向他人转述外,实际上并没有装进自己的脑子深处,形成自己的意识。

更有甚者,转瞬即忘。这跟大数据施加的“信息茧房”也不无关系,我们只能看到自己认同的观点,却失去了思辨的空间。或许还有一些生活压力的因素,极小的喘息空间,抑制了深度思考的萌芽。

写公众号,像是一场认识自己,寻回自己的思考力、表达力与主体性的旅程。

虽然公众号仍没有太多粉丝和阅读量,但还是要一直写下去,世人慌慌张张,生活匆匆忙忙,而思考就是我的抵抗。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