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的第一性原理是被看见,而不是变现

读书局《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要开营了,早上醒来收款是一种日常。为什么做自媒体,这就是理由。变现是人类行为很重要的推动因素之一。那为什么说自媒体的第一性原理不应该是变现?

自媒体的第一性原理是被看见,而不是变现

自媒体的第一性原理是被看见,而不是变现

什么是第一性原理?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性原理”指,剥离所有表象后不可再削减的底层逻辑。如同造车的本质是”移动工具”而非内燃机,特斯拉因此突破电池技术,自媒体的本质是建立人与内容的连接,变现是连接成功后的结果,而非原因。无论问题多复杂,回归最根本的要素,答案自然浮现。

抱着变现的目的开始自媒体当然没问题,但如果以此为最直接的目标,就会跑错方向。

真正的自媒体,首先不是赚钱机器,而是被看见的舞台。

一、为什么让大家去做自媒体

自媒体的商业模式已经被充分验证:广告、带货、课程、社群、咨询…..

一人零成本创业的模式,让所有想开启副业、自由职业和创业的人,都不约而同把自媒体当成第一选项。

但想真正收获大结果的人肯定占比很少,二八定律无处不在,20%的人拿到80%的市场。

因为成功比例小就不做吗?

肯定不是的,你处于丰盛的市场,你的机会就越多。

大家天天刷手机刷的是什么,就是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人的输出呀,这么多人的需求摆在这,你还不去做不是亏了吗?

被看见的三大核心价值:

信任资产的积累:当你的内容被持续看见时,信任度呈复利增长。

市场反馈的校准:被看见的过程本质是市场测试。

个人认知的迭代:通过持续写作厘清思维框架,最终形成知识付费产品,验证了”输出倒逼输入”的成长逻辑。

二、为什么只想着变现会目标错位

你把变现放在第一位,就会不自觉地进入一种内卷:模仿别人、焦虑数据、构建虚假。

如果你只是到处抄和搬,没有自己的影子,又怎么会让人看见?

如果你整理操心数据,又如何用心去塑造自己?

焦虑数据是正常的心态,因为做事需要看反馈,但别本末倒置。

这些恰恰损伤自媒体的三个底层要素:

独特性、真实性和持续性。

独特性和真实性是相辅相成,你越真实就越独特。

但大多数人觉得自己是普通人没什么可展示的,,太过于自卑,要么不敢展示真实的自我,要么能量不足没有影响力。

像我对自己的44岁、农村出身、中专学历、153身高完全坦诚,我面对真实的自己并不自卑,我认为这些都是我的特点,它们和我的经历塑造了现在的我。

当我大大方方的时候,能量反而出来了,也就感染了很多人。

缺陷和优点都是我的标志,同时它们也可以转化特点,所以别害怕。

变现前置的三大陷阱:

算法奴役效应:过度关注即时变现会导致创作者陷入”数据焦虑-模仿爆款-丧失独特性”的恶性循环。

价值贴现困境:金融学中的”贴现效应”在内容领域同样存在:过早变现会透支用户信任。

能力成长阻滞:管理学家西蒙的”满意原则”指出:过度关注单一目标(如变现)会抑制其他能力发展。

三、被看见,是一切的起点

自媒体就是表达的渠道,发现你自己的工具。

如果你学习了很多东西,却找不到自己的擅长和核心,那么你就输出,哪一部分是你可以持续且有价值的输出,让别人看到后惊叹:这么厉害呀,学到了…..

走到这一步你就是被看见了。

被看见的含义不是一夜爆红,我们不用追求极致,只要比以前的自己爆光度更高,有吸引到同频者,有正反馈,那就说明路线走对了,持续走就行。

只要你愿意真实地展示:

你遇到过什么问题,你是如何看待和解决它的?

你面对挑战和困境,你是如何做选择的?

你做过哪些尝试,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经验都是有价值的;

…..

只有这样,你才会从“陌生的内容生产者”转为”可被信任的创造者“。

为什么说打造个人IP?因为要让别人看到你这个人,而不是你转了几手的信息。

时刻记住,传播你自己。

写在最后:

让自己与内容一起出现,你才有可能在长期的积累中,逐渐形成一个不可替代的个人品牌。

被看见之后,变现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而不是追逐的起点。

敢于表达,敢于自我表达。

写文并不是塑造什么人设,而是为了塑造更真实且有力量的自我,再将这份力量传播出去,帮助更多的人。

读书、写文和摄影影响了我,更是重新塑造了我,因此我想影响更多的人拿起书拿起笔拿起相机。

这就是我想做且在做的事。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