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考虑做个人IP?明明自己现在还有工作、有工资,但是大家的潜台词好像就是:这份工作我还能做多久?下一步怎么办?副业要不要做?

个人IP的三大深坑,我已经踩过了
其实我觉得原因就是职场现在能给到的安全感越来越少了:公司说裁人就裁人,岗位说被替代就被替代,最终能靠的好像就只有自己。
所以这篇文章我想结合我自己一路从知识付费、到情感自媒体,再到现在重回教育还有现在IP系统的搭建,聊聊我在这条路上踩过的几大坑。
一、内容定位不定,失去两方信任
我在做情感自媒体的时候,踩过的第一个坑就是内容方向定位。
刚开始的时候,我想着:既然确定了要做情感,那就一直做下去。但是后来,我发现好像实际并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
因为市场在不断的变化,今天流行语录、明天流行剧情、后天好像又变成了直播。另一个是,我自己其实在做的过程中也在动摇,因为做一段时间就觉得没意思,或者变现难,就想换个方向。
所以当时初期,账号的输出方向改来改去:今天讲情感语录,明天聊两X关系,后天又成了恋爱。
这个时候会出现什么问题呢?就是老粉丝看不懂你在干什么,新粉丝进到你主页发现以前的内容不是他们想要的。最后的结果是两边都不信任你。
粉丝不是傻子,他们如果感觉到你一直在变,说明你还没真正沉淀下来。
所以第一个坑给我的经验就是:做个人IP或者说做自媒体,我们不是说不能变,是不能大范围地、频繁的变。
小范围的试错和改进可以,但是大的方向必须稳定。因为粉丝关注我们,本质上是为了某个明确的价值。如果我们一天一个样,他们就会觉得抓不住重点,也不会信任我们。
二、流量焦虑让我越努力越焦躁
第二个坑是流量焦虑。
当时第一次一个人去做整个链路的工作,巴不得马上出结果,每天最大的情绪就是焦虑:因为作品发出去几乎没有人看。
我既要写文案、做视频,还要想着怎么去做引流、怎么去转化。但是因为没有特别多的人关注,所以很长时间没有什么正反馈,人也是焦躁的。
现在其实想想,原因就是:内容没有真正的给到别人价值。
我们做个人IP也是一样:要么我们能给受众提供情绪价值,要么能提供功能价值。
情绪价值也就是我们能不能让粉丝觉得通过你的内容你的文字,被共鸣了、被理解了。
功能价值就是解决他们实际的问题,如果两个都没有,那其实很难让人停留。
我相信就算到了今天,很多人也和我过去一样,一开始疯狂产出,但是没有想过:我这条内容为什么要发?它能帮到谁?
然后就掉进了流量焦虑的陷阱。越努力越焦躁,越焦躁越失去方向。
所以后来一直到我调整了思路,不盯着数据,去想我的作品受众看完能带走什么的时候,我发现内容慢慢起量了。
流量它也不是凭空来的,是我们价值沉淀的结果。
三、没有营销转化模型,忽视商业规律
第三个坑我觉得也是最致命的,就是没有营销转化的模型。
我敢说现在很多人都觉得只要有流量就能赚到钱。但是我用我的亲身经历告诉你:流量不等于收入。
当时我做情感号,前几个月基本上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做数据上,每天琢磨的就是怎么写标题、什么样的视频有热度。
流量是起来了,但是我完全没有建立私域,也没有任何的变现模型。看起来有热度,其实连一杯咖啡的钱都没有。
个人IP它也是一种商业,商业是一定要有模型的。没有变现模型,相当于我们在免费的去表演。
所以这一次我做“苏文”这个IP的账号,我在作品发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有了最小的变现模型闭环:
通过我的文章内容吸引对个人成长和自媒体创业感兴趣的高认知个体,再通过我的社群和优势分析产品,把价值转成实际的服务。
我用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就变现了四位数,建立起来了最基本的商业模型。
我们做个人IP一定不是只停留在内容层面,更要遵循的是商业规律。否则流量再多也是空壳。
写在最后:
回过头来再看,也正是这些坑,让我觉得我们做个人IP不止是玩票,更重要的也是一场长期的哲学和商业的双修行。
我们既需要定位,也要真正的价值输出,更需要清晰的商业模型。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IP才会成为资产和品牌,而不是累赘。
我现在做的,就是用我自己的经历去帮一群在职场准备转型以及自媒体IP创业者的高认知的个体,搭建起属于我们自己的思想型IP系统。
我会在我的“生命体验”社群里分享更多的传统文化IP落地心法、自媒体内容创作表达以及个人IP品牌营销的思维和干货,并且开放知识库。
也欢迎你加入,我们一起用思想和真诚,做一个能走长远的个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