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IP时代,打造个人品牌的“三部曲”

如何自媒体IP品牌?打造我觉得我们在上班的时候,好像经常在说没有时间做别的事情:朝九晚五,开会、写表、应付各种请求。

自媒体IP时代,打造个人品牌的“三部曲”

自媒体IP时代,打造个人品牌的“三部曲”

老实说,大多数人的自由时间其实都是拖延并且碎片的。也可能会有例外,但是我觉得是少数。虽然长期靠岗位收入没有问题,它能解决房贷、养家、孩子教育这些现实问题。

但是问题是:它会让你陷入一个没时间、没精力、没多余选择的死循环。

所以我经历了这么多次职业转折,我的终极目的就只有一个:做自己的个人品牌。不是为了立刻辞职,而是为了给自己多一条路,多一个选择。

结合我自己四年知识付费行业的经验,我觉得在这个过程里有三件事最关键:真实、信任、商业化。

下面我想把每一步都展开,说清楚为什么这么做以及怎么做。

一、真实就是把你的人和擅长连起来

千万别相信很多人告诉你的IP要包装,要表演,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完美的人设。如果从长期看的话,那种表演一定撑不起来你自己的品牌。

所以只有真实才能给我们带来更稳定的连接。真实我觉得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我们到底擅长什么,第二个是我们愿意讲什么样的故事。

擅长的部分其实也是我的“生命体验”的社群在做的事情,我会根据经历提取进群的伙伴的个人优势。因为我们必须要把自己在工作上还有生活上积累的能力,变成以后收入的来源。

我们所有学过的、做过的、反复磨炼过的,就是我们的素材库。还是拿我自己举例子:我大学学的自动化,后来毕业之前备考公务员,再后来我做硬件开发、做大学讲师、做教育规划主播、甚至全职自媒体创业。

直到我后来梳理的时候我发现不管岗位怎么变,我唯一没丢掉的就是整理信息、写作、把复杂的事物讲清楚的能力。

只有当我把这些能力拆解出来的时候,我才发现我能做的是什么,而不是盲目的去模仿别人。

再就是故事。我觉得人最终一定是被人吸引的,是因为故事而不是功能。因为讲故事就是在表达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同时也在筛选受众。

定位不止是人群和你的主题,还有你愿意去为其辩护的东西。

我前两天把名字改成了苏文,这里面很大的原因,其实我不止是想单纯的代表过去INTJ这个人格特质。

更重要的是我想把我的名字变成一个承诺,让别人想起来苏文这个名字,是有思想的IP、是有实际的自媒体全流程经历的、是有故事的。这也是我把真实转成品牌的第一步。

二、信任是用时间和交付把喜欢变成付费

如果说真实建立的是认知连接的话,那我觉得接下来就是把这种连接变成信任。

现在做自媒体,不管做什么变现,信任一定是底层的货币。

信任不是说我们只要告诉受众“我靠谱”就完事了,是我们长期都能验证的交付:我们每一次承诺都能兑现,我们每一次的输出都能解决一个问题。

很多人会把日更当成信任,但是我觉得日更只不过是塑造信任的工具而已。最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成果?

就比如说我在教育规划直播的时候,之前有的家长问我说:“老师你有没有课程?我想让孩子跟着你学习。”我觉得这才是长期可信的交付,而不是什么钱都赚。

《孟子》里面也说过:有所为有所不为。还是我之前说过的那句话:商业的尽头是哲学,是做人。

所以我要做的,是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去提供高价值的服务,而不是随便的承诺所有事。因为长期的信任一定是来自稳定和专业,而不是热闹。

三、商业化是用思想把能力变成收入

当我们把真实和信任搭好了之后,商业化就不是生硬的卖货了,因为它是把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可以复用的产品里面去交付。

之前我也说过,现在很多人其实是把技能直接产品化:教给大家怎么剪辑、教给大家怎么写热门标题、教给大家用AI工具。

但是那些东西短期能卖,长期看的话没有任何壁垒。

我们真正能持续的,一定是把自己的思想体系变成产品。 换句话说:是把我们处理问题的方法论、长期积累的路径,做成别人学得会并且能用得上的体系化产品。

还是拿我自己举例子:我在过去的职业路径上,不管是直播、脚本、直播稿、私域、后端服务,我全部都经历过。

那我呈现出来的是从认知到付费的闭环,这样的商业模式,我觉得不是靠的简单的流量和算法,靠的是我自己的系统和结果。

所以商业化不是说变现最大化,是我们能不能长期可持续。并且在这个过程里让我们的受众在我们的思想体系里持续成长,同时给我们带来收益。

写在最后:

真实、信任、商业化,这三部曲不是终点,是我们长期运营个人IP的闭环。然后在这过程中吸引和我们同频的人,并且留下转化,再变成可持续的资源进入下一轮循环。

而现在我要做的,就是逐渐地把这一套东西系统化:帮助高认知的自媒体IP创业者还有内容创作者,梳理我们自己的擅长、搭建我们自己的信任系统、设计变现路径。

如果你不想一直被捆绑在一个岗位,并且还想有自己的个人IP事业的话,欢迎来我的社群,我们可以一起同行。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