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兴趣社区层出不穷,从最早的博客时代,再到垂类兴趣社区如哔哩哔哩、虎扑、豆瓣等兴起,这些社区在各自领域吸引了黏性颇高的用户。但反过来看,一个线下版的兴趣社区又该以何种形态兴起?
就在刚过去不久的 9 月初,星巴克中国与小红书 APP 宣布达成深度合作,启动「兴趣社区空间」独家合作计划,实现星巴克「咖啡馆体验」与小红书「兴趣友好计划」的深度融合。

星巴克与小红书「联姻」,做兴趣社区
具体来看,星巴克计划在全国筛选 1800 余家门店,升级为宠物、手工、骑行、跑步四大主题「兴趣社区空间」,交由抱有相同兴趣的员工,即星巴克伙伴们来运营。
宠物友好空间:450 多家门店分享免费的爪布奇诺、「无浓缩美式」和休息站,不定期举行宠物派对、生日会、领养日等活动,成为爱宠人士和萌宠们的据点。
手工友好空间:超 1000 家手工友好空间,星巴克伙伴们带领手工爱好者们解锁手工盲盒体验,分享咖啡知识。
骑行友好空间:约 50 家骑行友好空间成为骑行爱好者们的休憩站和集合地。空间内配备便捷打气筒,部分门店还加装专业停车架等设施,并为骑行者提供免费补水服务,并推出限时「免费升杯」等暖心福利。
跑步友好空间:约 50 家跑步友好空间为跑者提供服务,可享受限时「免费升杯」或是补充水分的贴心服务,并成为跑友们的社交据点。
小红书则为优质线下活动及兴趣内容提供流量与曝光支持,用户可通过小红书「地图」功能,查找身边的星巴克「兴趣社区空间」。
这一合作有意思的地方是,它深度融合了双方品牌近期的核心战略方向——
1、对星巴克:深化「第三空间」,回归社区咖啡馆定位
星巴克此次动作,本质是对「第三空间」的升级——将标准化消费场景转化为差异化兴趣场景,即以「兴趣」为切入点,来提升空间使用效率,也有助于延长用户停留时长、增强情感黏性。
而强化「第三空间」与社区文化的这一动作,实则也是星巴克近年回归核心的关键战略。
2024 年 9 月 11 日,星巴克新任 CEO 布莱恩・尼科尔发布战略公开信,重申两大核心内容:
一是星巴克深受大家喜爱的品牌,拥有优秀的员工,品牌与人们的生活及服务的社区紧密相连;其次,市场普遍认为星巴克此前已经偏离核心,根源在于没有为顾客提供更好的门店体验。
基于此,星巴克明确提出重塑「社区咖啡馆」形象,聚焦提升到店体验,计划将门店塑造出成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场所,诸如拥有舒适的座椅、周到的设计,并明确区分「外带」和「现点现做」的服务。
随后在 2025 年 2 月,借美国超级碗之际,星巴克发布短片《Hello Again》,以一句「再次相见,你好」,不仅传递每一天清晨与客人的相逢,也表明星巴克回归初心的愿景;而该短片也在中国经由本地化呈现为《好好照顾每一杯》,进一步强化「社区咖啡馆」定位。
但社区咖啡馆的战略定位,中国本土与美国环境存在天壤之别:
一是国内咖啡及线下茶饮零售竞争火热,同等可提供友好、周到环境的社交空间已不再是稀缺品,星巴克的「第三空间」亟需挖掘新的价值;
其次在中国语境下社区与年轻人的关联存在缺位,尤其在外来年轻人聚集的一线城市,社区文化尚未形成大众认知。
所以此次与小红书的合作,也意味着星巴克将「社区咖啡馆」这一第三空间的概念进行本土化的延伸和探索——以兴趣为出发点,在空间内链接同好,形成友好互动的社群文化。
这一点也指向了其「社区咖啡馆」战略背后的核心立意——以咖啡为纽带,联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交流。
官宣的当天,星巴克中国首席增长官杨振也补充说到,如今,星巴克对「社区」的定义,已经从地理意义上、门店所处的周边社区,拓展到了因共同兴趣而形成的线上社区。星巴克通过为兴趣社区群体提供定制化的服务与体验,希望鼓励更多拥有兴趣爱好的年轻人,在兴趣社区空间找到自己的同好,去星巴克碰头。
其中,我们发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是目前的运营机制。当前多数活动由星巴克内部同样拥有兴趣的员工(内部称「星巴克伙伴」)来负责组织运营。
例如,北京首钢园是骑行爱好者聚集地,园内星巴克门店顺势承担骑行社区空间功能,不仅组织骑行活动、推荐路线,还提供新品品鉴机会。
从这个角度看,运营者机制的设立或许也有利于激励内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也为明星员工形象的塑造提供了表达空间。
不过据星巴克表示,未来除了自己的员工之外,可能也会挑选合适的外部伙伴共同合作。
在品牌星球看来,此前部分热门星巴克门店已释放出类似兴趣社区的信号。例如上海徐汇滨江门店,因毗邻滨江自然露天环境,周末常有消费者携宠物进店休憩,使其自然承担起宠物友好空间的功能;2025 年初,星巴克曾在此落地过与史努比合作的首家主题门店,该门店也凭借宠物友好的特点收获一些用户的青睐与好评。
2025 年 7 月中旬起推广的「星子自习室」也是同类案例。星巴克在广东、广西、海南等华南核心城市试点,面向学生群体,于门店既有客座区划分自习区域。该区域无需付费与预约、不限时长,且为使用者免费提供温水、Wi-Fi 及电源插座等服务。
尽管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兴趣社区,却是针对特定兴趣和垂直人群的试点实践。通过传递对学生群体的人文关怀,此类尝试帮助星巴克吸引了学生、备考人群及自由职业者等年轻群体的关注。
2、对小红书:强化兴趣社区定位,实现线下内容反哺线上
在小红书端,此次合作则实现了「线下活动-线上内容」的价值循环:用户参与星巴克线下活动后,分享欲被激发,进而产生 UGC 内容,反哺平台内容生态。
这一逻辑与小红书 2025 年 7 月的战略升级一脉相承——其将 Slogan 从 2022 年启用的「你的生活指南」,更新为「你的生活兴趣社区」,标志着「兴趣」成为平台内容核心驱动。
此前「生活指南」侧重实用性,用户以信息搜索为主;新定位则以「兴趣」为核心纽带,突出社区情感联结价值,用户可通过兴趣圈层获得身份认同与归属感,同时从被动信息消费转向主动内容分享。
例如,此前毕业季「簪谷学士服」风潮中,近万篇笔记吸引了千万的曝光量,便验证了小众爱好通过社区可实现规模化传播,也能打破工具型平台的弱互动局限。
不过,这次与星巴克的合作,并非是小红书的首次尝试,但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大声量的一次联动。早在 2024 年,小红书就发布过「兴趣友好计划」,目的是联合全国的线下门店商铺,为不同兴趣爱好者们提供线下友好便利的服务,好让每一个人能在线下找到自己的同好聚集地。
此举也可视为是小红书围绕「兴趣社区」,从线上社区延伸到线下社区,使其两者融合互动的探索。
基于此,可见此次合作让星巴克与小红书二者都找到了契合时下战略的需求:
对星巴克而言,社区代表的是「第三空间」概念在中国本地化的适应,也是通过兴趣社区,激发用户到店,且持续产生粘性的理由;
对小红书而言,社区是基因,也是激发优质内容的场域。小红书借助线下场域的活动,为线上内容引流,也激发更多同好型内容的链接和互动。
不过,诸如此类内容也非常考验后期的运营,包括人群的维护,再到活动质量的保障,如何能长久地持续下去,不断生发成同好内容的正向循环,才是这类合作最为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