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百科全书

互联网目前有哪些巨头

互联网目前有哪些巨头?互联网目前有三代巨头,分别如下。

互联网目前有哪些巨头
互联网目前有哪些巨头

第一代互联网巨头:以张朝阳为代表的新浪雅虎搜狐慧聪等巨头,分别是搜狐张朝阳,慧聪网郭凡生,网易丁磊等。

第二代互联网巨头:以马云为代表的阿里腾讯百度京东等。分别是阿里巴巴马云,京东刘强东,腾讯马化腾,百度李彦宏,360周鸿祎。

第三代互联网巨头:以张一鸣为代表的字节跳动。分别是字节跳动的张一鸣,美团的王兴,小米的雷军,滴滴的程维,拼多多的黄铮等。

这么创业,公司迟早会关闭

上海一家公司,3个人凑了1000万创业,搞互联网公司。

先上来租了个办公室,当然还不是在上海市中心,每个月4万8。办公室还是不带装修的,这个搞房子的人都知道,装修是大坑,收不回成本的。小公司一定要找带装修的,否则你装修的钱一定是打水漂了。

这么创业,公司迟早会关闭
这么创业,公司迟早会关闭

他们装修花了多少钱呢?40万。

员工坐的椅子,都是人体工学椅子,不到2000块。

电脑,给设计和产品配的是苹果电脑,一台1万3,7-8台。

给开发人员给配的双屏的电脑,一台也是1万多,20多台。

给销售和运营配的是笔记本电脑,肯定只能是品牌的,7000块一台总是要的。7000块啊,至少已经是中高端的了,比如联想的带独立显卡的高配版本了。

办公室还有零食饮料无限量供应,饮水是农夫山泉的,有咖啡机现磨,咖啡豆都是山姆的。每月的花费至少几千块钱总是要的。

员工开会的椅子,都是真皮实木的。

上面的都不是大头,大头是员工的工资,有30多个程序员,再怎么一个月也要60-70万。

搞了一年,产品搞出来了,一年花了至少800-1000万总是有的。咳咳,我看了一眼功能,如果我亲自上手做的话,估计只要5-6万块。

三个人都是大厂出来的,之前也是赚了些钱的,这种搞法,要么是想找自己当老板的感觉,圆梦,要么就是对创业一无所知。

你说他们想通过自媒体赚钱吧,也不对,账号也没做起来。你搞自媒体,还不如直接拿这些钱去投流呢。

反观我们公司,CPU全部淘的洋垃圾,不到300块,真不能和他们比啊。

如果想要赚钱,就要做方向正确的事情

前不久家里的一位伯伯来找我聊天,问了下各自的近况。

他在亲戚的一个小公司上班,并没有爽文小说和电视剧里面的那些桥段,可以凭借跟老板的亲戚关系作威作福。反倒因为这层关系,老板给他的工资要少于其他普通招来的员工。他也不好意思跟老板开口提出异议,觉得都是亲戚不好伤了感情。

本科毕业出来工作十几年,老大不小了,也没存下几个钱。找对象结婚生子更是遥遥无期。他在和我谈话抱怨生活无味之间,也不忘教导我要学会偷懒,千万不能信了勤劳致富那句鬼话。想想这十几年来,如果他能学会偷懒,不那么实在,至少还能过的悠闲许多。

如果想要赚钱,就要做方向正确的事情
如果想要赚钱,就要做方向正确的事情

对于长辈的话,我自然也是连连点头答应。不过呢,勤劳不能致富,问题真的是出在勤不勤劳上吗?

01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句调侃的话:如果勤劳能够致富的话,那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伯伯,一定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可现实呢?富有的人一定是非常勤奋的人吗?

勤奋,自律,努力,不可否定这些素质是很多成功人士的标配。但显然这并不是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方向的选择,很多时候远比埋头努力更加重要,更不要说盲目而不知所谓的努力了。

很多人看似每天都在全力以赴,把自己的时间填的满满当当,其实只是在低效的消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罢了。他们的努力只是为了努力,表演式的努力,为的是逃避那个迷茫而又空洞的自己,而不是想要达成什么目标,完成什么任务。

02

话说回来,努力只是成功的基本,方向的选择才是最重要的。那一个普通人想要致富,要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才能确保自己的方向是正确的呢?

其实呢,这个问题很简单,想要赚钱就要去做离钱最近的事情。

你想赚钱,就直接去找一款产品,去找客户,然后想办法让客户掏钱买你的产品。而不是说你要去考什么证,拿什么奖,还要学什么技能。

我们本地一个跨境电商公司的老总,年收300万,而下面的总经理,月收3万。月入3万对普通人来说很多,可是呢,这个级别在互联网圈子里面一抓一大把。而且在公司体系里面,越往上爬虽然收入和分红越多,但身上的担子却要重得多。属于是赚的越多,活的越累。因为他的命脉在老板和公司手上。公司盈利了,然后分给他多少,就不是他能够完全决定的了。因为他做的不是离钱最近的动作。

03

商业的本质是售卖,不管你卖的是实体产品还是虚拟产品或是服务。为什么入局互联网创业的人愈来愈多,但真正赚到钱的人却少得可怜?

很多人盲目跟风,到处地追风口/红利,做着一夜暴富的美梦,但本身没有足够的实力,缺乏认知,最后只能落个被收割的结局。与其像个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到处碰运气,认大佬拜山头。还不如好好想想,自己或者周边有什么资源,是可以让自己拿去售卖的。研究研究如何找到一款适合自己的产品,以及在哪里能够找到需要它们的客户。

04

如何找到自己的产品?

①根据自己以及周边的资源。

比如你是一个英语老师,可以选择在网上开设英语培训或是通过英语资料变现。或者你的家乡有什么特产,也可以考虑一下打造品牌。

②通过大数据分析,多看广告

我们在打开一些软件时,经常可以看到弹出的广告。鞋子、手机或者是培训班之类。如果一种广告经常出现在你眼前,那它背后的商家一定是盈利的。打广告,特别是这种醒目的广告,费用是非常高的。不会有人拿钱打了水漂之后还一直犯傻。

选对了客户才能卖出去,不是每个人都是你的客户

①定位不对,努力白费,选目标客户,只需要吸引对产品感兴趣的客户。只有精准客户才能变现。

②了解自己的产品有哪些特色和功能,以便于定位客户群体,永远是外行向内行掏钱。

③把特色和功能转化成卖点,再转化成好处,通过好处来确定哪类人的需求强烈。

比如我手上有一款乳胶枕头。看似所有人都是我的客户,毕竟人人都需要睡觉。可是呢,其实不然,普通人睡觉只需要普通的枕头就好,还用不上乳胶枕。而乳胶枕头不仅可以让普通人睡得更舒服,对于颈椎有病痛的人,也可以更安稳的入睡。这类人对于乳胶枕的需求要强烈得多。通过乳胶枕的好处,我们就可以定位到有颈椎毛病的人群,作为我们的精准客户群体。

05

想要赚到钱,就要聚焦在离钱最近的动作上,然后不断去执行,不断去打磨。还要记住,心急的人一定赚不到钱,只要方向对了,安心去执行就好,不要短期内看不到明显效果就放弃。

想成为行业高手,要学会和时间做朋友,时间投入在哪,投入了多少,就会在哪里开花结果。如果心里有了决断,就不要只停留在“想”的层面,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去执行后遇到的问题才是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你开始去执行的时候,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了。不要像大多数人一样,在还没开始的时候,就已经被自己脑海里的担忧压垮了。

为什么上班没出息

为什么说上班没出息?仅供参考,纯属娱乐!

为什么上班没出息
为什么上班没出息

1、时间被限死,没有自由,没有尊严;

2、90%的人终生月工资不会超过1万;

3、只知道本岗位的知识,无法知道公司的整个流程,出去很难自立门户;

4、每天做重复枯燥的工作;

5、很难掌握系统的营销与商业思维,只知道单一的技能或者知识;

6、每天面对一张张熟悉而讨厌的面孔;

7、受老板的气,受上司的气,同事之间勾心斗角,互相伤害;

8、老板为了获取更大利润,疯狂压榨员工的剩余价值;

9、40年打工,口袋空空,无法全款买下一套100万的房子;

10、下一代又将重复打工的悲惨命运。

职场中不成熟的表现有哪些

职场中不成熟的表现有哪些?今天,小编就简单和大家分享下职场中不成熟的6种表现。

职场中不成熟的表现有哪些
职场中不成熟的表现有哪些

1、容易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挂在脸上。

职场上永远不缺小人,单纯的人就喜欢硬刚,有什么脾气,想发飙就发飙,看谁不爽,脸上就是一顿嘲讽和不悦,这是小孩子的自然状态,没有给自己上一层保护色,任由别人控制你的情绪,你就像一个提线木偶,任人操控去做一些借刀杀人的事情,真的很单纯。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情绪坏了自己的事情。要记住:小事要忍,大事要狠。

2、说话又硬又直白,心里藏不住话。

说话很硬,很直白,喜欢说极限的话,什么叫极限词,就是很夸大、很极端的词语,比如:蠢死了、你也太垃圾了、你人品好差、这事你都办不好、以后你就不要参与了、拉黑删除吧、你全家遭殃、你马上给我让开、你必须这样做……说这些极限极端的话,你一时是很爽,同时也把你和别人后续的路给堵死了,这叫不计后果。

要时刻记住: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3、容易被感动,老板领导一鼓动,你就心里很激动。

表扬你几句,要你加油好好干,你就真心信了自己非常优秀;换句话说,如果你真的是人中龙凤,真的是佼佼者,你还需要寄人篱下,你还需要靠人家公司吃饭吗?人贵有自知之明,领导吃饭叫上你,你就感觉自己独一无二了,其实不过是别人收买人心的手段罢了,你如果看不出,还感动得五体投地,只能说你确实是一张白纸。

4、对人太信任,一不小心就讲真心话。

很多人以为,只要自己和同事不在同一个岗位上做事,就能成为朋友,因为没有什么利益。真是太单纯了,你太过信任别人,你不知道哪天你熟悉的那个人为了邀功,为了获得领导信任,就会把你的事情拿出去当筹码交易,去获得领导的重视。另外,你要记住,只要你的岗位比别人轻松,你领的钱比他们多,你获得的表扬比他们多,是个人心里就会不平衡,轻一点会拿你说风凉话,严重一点会暗中使绊子,你永远想不到一个人的人性有多么的复杂和多变。

5、被领导一问问题就脸红,容易紧张。

领导一问话就马上竖立耳朵紧张的听,时刻做好防备反击的姿势,而且脸红都是家常便饭,这种人都很单纯,没有太多的应变能力。

6、多愁善感,一点点事儿就让你心里起波动。

下雨天,就能让你惆怅,睛天就能让你开心;风吹草动,都能撩拨你的情绪;很单纯以为好人就会有好报,完全不知道这个社会狼心狗肺的人其实也很多,如果你觉得这个世界人人都善良,那是因为你还没有认清人性的真相。

什么人会成为韭菜?真想大揭秘

什么人会成为韭菜?不想做韭菜就先考虑自身因素,自己擅长哪个赛道,手里有哪些资源。

什么人会成为韭菜?真想大揭秘
什么人会成为韭菜?真想大揭秘

举个简单例子,我告诉你男粉赛道比较好做你来跟我做,如果你连最基本的逻辑都不懂,带也带不动,跟你说行话你都不一定能听懂。

如果你懂某一个赛道,那就要自己先试着去梳理这个项目的所有环节。

要先有自己的想法之后在去学习找高人指点或者为知识付费,这样没有人能割你。

因为你自己已经把底层逻辑给弄明白了,别人想忽悠你都忽悠不住的,你知道你想要什么,你的需求是什么。

如果你不懂,那别人三言两语就给你糊住了,你还觉得对方真厉害。

韭菜只有一种人,那就是他需要别人告诉他该怎么赚钱。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东方甄选直播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东方甄选直播?东方甄选直播间受到广泛喜爱,是商家达人走向精品化、差异化、专业化,用户增涨心智日趋成熟,以及平台坚持内容生态建设,这三个趋势的长期演化与耦合下所形成的必然结果。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东方甄选直播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东方甄选直播

看了两个多小时东方甄选宇辉和俞老师的直播,同时在线观看人数一直都在300万人以上,一开始礼物刷得都不得不关闭打赏,这流量真是太夸张,应该是抖音直播间的记录,很久都难以被打破,这就是超级顶流加持续舆情带来的流量加持,两个多小时都不卖货,但很多东西一上就秒光。

东方甄选的粉丝也再次回到3100万以上,每个福袋参与者都过百万,结果就是一个没中。宇辉21号再播一场,然后告别东方甄选要一个月,直到自己新的直播间出现,觉得就直接个人账号就好吧!

感觉今晚直播应该都是宇辉安排的,无论是伴奏还是最后yoyo的接班,让人再一次回到东方甄选刚开始的时候,都是那么真诚和感动。

东方甄选的氛围是其他地方复制不了的。

网站备案期间需要关闭站点吗

网站备案期间需要关闭站点吗?根据了解,在广东和湖南等地方备案,备案期间必须得关闭站点,但其它省份是否也是这样不得而知,大家可以找服务器提供商问问,他们会告诉你备案流程和具体要求。

网站备案期间需要关闭站点吗
网站备案期间需要关闭站点吗

大家之所以关心网站备案期间是否需要关闭站点的问题,主要还是担心关闭站点会影响到SEO,事实上这的确有影响,但影响也不算很大!当时因为备案也关闭了半个月,但备案完成后再开启,20天左右网站权重啥的就恢复了!

所以,大家不要太担心,必须要备案的就及时去备案!如果你增涨的新域名,还没有绑定站点,这种情况最好是先备案好,再建站,这样就不存在关站的问题了。

最难赚到钱的人一定是老实人吗

世上最难赚到钱的人一定是老实人,不信你看完这个故事。

最难赚到钱的人一定是老实人吗
最难赚到钱的人一定是老实人吗

有两个老太太在集市上卖大葱,其中一个老太太把大葱摆得整整齐齐,弄得干干净净,卖2元/斤;旁边另一个老太太把一堆大葱直接往地上一扔,开始喊自家种的大葱不经过任何处理,纯绿色,无公害,只卖3.5元/斤。

结果同样的大葱,会用手段的老太太一会儿就把大葱卖完了,而且卖的还贵。而那个老实本分做生意的老太太却几根都卖不出去。这就是现实。

所以,那些说自己老实本分赚大钱的人都是鬼话。从古至今,你见过哪个成霸业者是老实人?项羽是怎么当上的西楚霸王?刘邦如何夺得天下?李世民为什么要发动玄武门之变?能从芸芸众生脱颖而出的人,一定不是老实人。

赚到第一桶金的人,90%以上不是老老实实的赚来的。所以做生意不仅要努力上进,更得需要有点手段。

怎么构建一家「ToB」公司的价值观

如果把整个公司当做是一个产品、那组织部就是这个产品的运营,如果用3个关键词来形容运营策略的制定:场(价值观/文化)、社区(社交-内容-交易)、土壤(生态型组织)。

之前我举例过一个比喻:公司的文化和价值观就像地球上的磁场,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真实存在,就像鸟类飞翔在天空能身感从南到北的磁场、自然就知道飞行的方向。

“价值观/文化”就是:零一的“场”,大家不需要条条框框的制度也能正确得做事情、就像地球金星火星围着太阳转是由于万有引力。

怎么构建一家「ToB」公司的价值观
怎么构建一家「ToB」公司的价值观

“价值观”没有对错、也没有绝对的高低优劣,选什么“价值观”、取决于我们想吸引什么样的人、带领这批人走向何方?所谓“筑巢引凤”、我们只有把这个“巢”打造得是“凤”想要的、看得上的,才能吸引来真·凤。

01

我记得零一“价值观”大概迭代过2次:第一版只有一句话:做自己喜欢的事,做有价值的事。后面我也忘记了啥时候迭代到第二个版本:利他、专注、创新、自由。至于为什么要迭代的背景我也忘记了···

如果现在要我解释的话,我会说:纯粹一句“做自己喜欢的事”的确很爽、很能吸引人,但对于心智不成熟的人、这样的洗脑口号是有害的,因为有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只是凭借着新鲜感做事,但运营是需要你亲自做很多枯燥重复的手工执行、才能从中找到关键规律。就会导致一些人还没做完一个项目、遇到困难/觉得枯燥就想临阵逃跑了、还美其名曰“这不是我喜欢做的事、我想转岗试试别的、看能不能找到我喜欢的”,这种纯粹是“围城效应”你看我的岗位好、我看你好。

没耐心不能专注把一件事做到最极致的人、往往不会“深度思考”,不深度思考就洞察不了事物背后的本质、抓不住破局“关键点”。况且我们的商业模式是“乙方”、更需要有服务意识,所以这种先关心自己喜不喜欢、而不先考虑给客户创造价值,是不长久的。

所以对价值观进行了2.0迭代:

利他:成人达己、渡人成佛

专注:忍耐孤独、洞察规律

创新:做有价值的事

自由:做自己喜欢的事

做好了前面的三点、自然而然就能有“自由”的结果。但上面这4个价值观的后缀解释,我居然要去百度上复制粘贴原文…说明文案太复杂了、不够本质,以至于我自己都背不下来。

记不住的东西往往是太低频的?是太高深的?或者说过时了、啥时候出3.0版本?

所以组织部的任务一:根据“业务+时代”发展的要求、持续推动“价值观/文化”的迭代,并且用人话讲出易传播的故事;向“打土豪分田地”类的口号学习。

我在和新同学访谈的时候,有人问我:什么样的行为算“利他”?每一个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有人会觉得“利他就是多帮忙同事的工作呗”,有人会觉得“利他就是不拒绝别人的需求”···甚至有一个“小组长”跟我说“自己舍不得开除人(试用期能力明显不行/属于271中倒数10%之列),我们公司不是利他吗?能不能让Ta转岗到别的部门试试。”我一听要吐血,这简直就是用“利他”这个词美化自己伪善的行为,佛教还鼓励“放生行善”呢、把鱼放归适合它的大自然。

HR也有把“人才优化”解释成:在组织中不合适的人、只是岗位的能力模型和组织的文化与候选人不匹配,让Ta到外面找到更合适的岗位才是造福。把Ta耗在这、你觉得是帮助Ta有工作机会,但Ta自己没业绩只会挫败感更强、你王者带青铜只会导致整个团队被拖累,双方都很痛苦。

甚至有管理者纵容下属随意转岗,觉得Ta还没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支持Ta多试试,以为这种行为很“利他”,最终只会把这个人养废了!

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不能称之为“爱”,并不能培养孩子坚强、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而是“毒药”、养成孩子“对外求”的人格、渴望/享受“家长”的关注、以为自己做好某件事就能得到“爱/关注”。

02

我希望大家能时刻保持“思辨能力”,思考每一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原理是啥?这个过程要敢于去假设一切都是可以被推翻的(包括我今天所说的理论),正如亚里士多德在2000年前就会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例如我们为什么要“利他”?“利己”不行吗?可以从很多个维度角度,我举例4个解释逻辑:

一是:我们的商业模式是按一个个客户、行业分执行小组,典型的“阿米巴”的组织形态;而“阿米巴模型“的鼻祖稻盛和夫强调:阿米巴能运转好的核心是必须要有”利他“价值观。

外部合作也是:只有整个产业强大、那自己也才能强大,让上下游的每个企业都能有利润、而不是压榨上下游养肥自己,不然只会唇寒齿亡。

公司内的每个小组/部门在和上下游小组协同的时候:双方都能换位思考、为对方多考虑,合作效率才能最高。像每逢我们举办行业峰会时,我就会听到:感觉2个部门合作像2家公司、甚至还不如陌生的2家公司,因为你跟别的公司合作最起码还会客客气气的,但对自己人往往却是没耐心的。但其实:“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二是: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要想提升“交易的效率(快速签单)”、核心是解决客户信任你的“速度”。“利他”就是这个时代最好的信任状标签。

如果你是一个“利他”为准则的企业、喊出“客户第一、不创造价值就退钱。”的口号,客户和你合作、不用担心给了钱没有效果(不担心被骗),那Ta就更容易做决策。

怎么构建一家「ToB」公司的价值观
怎么构建一家「ToB」公司的价值观

“利他”其实也降低了企业的获客成本,所以你会看到各行各业、越来越多的企业给消费者承诺“无理由退货”(天猫京东百果园屈臣氏···)。因为交易的核心是“成本”,如果大家都践行利他、不尔虞我诈、整个交易成本就会降低。

例如:你点个外卖、如果商家都是利他的/很注重食材安全、那你点外卖只需要付 15 元给商家就行了;但这个世界有商家是利己的、只想着怎么赚更多的钱/用地沟油等劣质食材、所以需要有市场监督局/美团等帮你在各个环节监控巡查、所以你要付 20 元的成本。

三是:“利他”最早是佛教用语,我们也可以从风水宗教的角度来解释。

为啥越有钱的人往往越信风水越信佛?你可以理解成这个是“共识”,如果你信风水信佛、就说明你认同“人在做天在看”、“因果报应”理论。那你做生意就不会坑蒙拐骗、只顾着自己利益最大化,你会遵守利他的原则、善有善报,那和你做生意就很放心啦。

像我之前有遇到一个客户是做购物中心的,刚开业的时候因为盛传那地方风水不好、很多大牌都不愿意入驻、这也导致人流稀少,陷入恶性循环、生意一直没起色。于是老板就斥巨资请香港顶级的风水师建造了一条盘旋熠熠生辉的龙在广场,对外宣传现在的风水变成顶级的了,于是有很多大老板愿意来投资入驻了。背后的逻辑大概就是:你信鬼神、就不会故意坑人、把垃圾的地段虚假高价卖给我,

四是:不管是“利他”、还是“用户思维”、还是“换位思考”、还是“客户第一”,其实都是用不同的词语、阐述同样的道理。

像有一次,产品经理跟我说“想做一个xxx功能、因为Ta不想做一个没粘性的产品”,我就说“你想做的这个功能是有价值的、但出发点却有问题,这会导致只有你把产品做出来了、才知道用户想不想要。”“但其实、你只需要看客户用了你的产品后、下一步Ta要干啥?你是否能继续帮助Ta解决下一步的痛点、对于设计出怎样的产品功能,用户自然就会继续使用你(留存)了。“这不就是利他/用户思维/换位思考吗?简单朴素的做事原则、就能让你成功。

例如我们为什么要“专注”?“花心”不行吗?主要是基于2个逻辑:

一、心理学有一个词形容专注的状态:心流。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的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我之前以为这个是人人都有的基础能力,都后面发现并不一定。例如我是一个“易上瘾体质”,不管是在路边、还是别人的手机偶然在放电视剧,不小心看了一眼、就想一直看下去。

哪怕剧情特别的水、边看边吐槽五毛特效、吐槽演员太假了,也忍不住想继续看、接下来的故事是怎么样的。

导致家里客厅的电视,家人可能是随意放的一个连续剧、大家觉得剧太水睡觉去了(很容易抽身离开),结果经常是我自己熬夜通宵看完(很容易沉迷)。

而且不管看多烂还是多精彩的电视、别人跟我正常语调说话(可能让我倒个水、可能让我吃xx菜),我是听不到这个指令的、基本上要大声引起我的注意才能听到。

这种因为身体特质(DNA论)对应擅长做什么工作的理论其实有很多,典型的性格测试:什么黄色蓝色绿色测试、IENSFTPJ测试,推荐你的性格适合做什么工作以及对应和什么性格搭档会更适合。

但这种测试结论不是终身制的,你意识到当下自己是怎么样的人、如果你发现未来想做岗位是需要变成什么样,下意识得去刻意练习、隔一阵子再测是可以改变的。

这个是符合科学解释的,基因的表达(你的体型和性格)是由DNA和环境共同决定的。宗教佛教也讲“相由心生”、下次你去寺庙的时候可以留意:和尚会根据你的长相跟不跟你说“你与佛有缘”。

二、知道专注的重要性,但依旧忍不住“花心”:“现在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所以想先都试试”、“喜欢新鲜感”、“生命的虚无感包围着自己:人总是要死,活着有什么意义呢?在这短暂的人生里、就应该多体验不同的事物才有意义”。

举一个例子:如果现在世界末日,公司这么多的人中间只能有1个人活下来,是我活下来、还是你活下来、还是她活下来,本质都一样、都是“人类”这个物种的基因得到了传承。

我们的“肉体”只是基因为了繁衍、更好得在大自然竞争进化出来的一个物理载体,这也是为什么说要懂人性、一定要研究人的“动物性”。

但“人”物理肉体的神奇在于:除了基因控制的“动物性”、还衍生了“人性:每个人的思想是独一无二的”、还有宗教说的“神性”;对应在精神分析学中的科学分类是:本我、自我、超我。

所以在这个世界,真正属于你自己(独一无二)的是:你自己的所思所想。做个比喻的话、“你的思想”才是你自己的“DNA”、证明你来过这个世界。而且这个“DNA”也是可以生生不息繁衍的,就像佛教、你可以看成这是佛祖思想“DNA”的繁衍和演化,基督教就是耶稣”思想DNA“的繁衍和演化。思想的价值在于深度,这过程是孤独枯燥的、正反馈很少;年轻人之所以选择“花心”:因为你做简单的事情、更容易享受到大脑的“正反馈愉悦感”。

生物学把大脑看成是一个“电信号发射器”:做成了一件事情、大脑就会发射一个“正反馈愉悦感”让你感觉很开心。你刷抖音视频号看搞笑视频、大脑也会发射“正反馈愉悦感”让你感觉很开心。不管你做简单的事、还是难的事,都能有这种精神享受。普通人想多享受这种“正反馈愉悦感”,自然就会更喜欢挑简单、周期短的事情做,高频正反馈让自己更开心。这也是为啥腾讯的公关攻击抖音比喻成“猪食、鸦片”,高频的短期愉悦、虽然在沉迷的那阵子时间很开心,但当你停下来回顾、“生命的虚无感”会包围你: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就像段子说的“贤者时刻”:因为大脑觉得你已经完成基因繁衍的使命了,旧的物理肉体就没啥存在的价值了,所以你我个体的生命(物理肉体)是否存在,对于DNA来说没有意义。

但年轻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多体验新东西、到不同的地方去旅游,如果这时候有一个很有经验的老者跟我说:鉴锋啊,你要专注做好一件事情、这样才能飞得更高!我会觉得神经病啊!我就是喜欢浪!

听说过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该踩的坑、只有一样不少都去踩一下,才能记忆深刻、在未来也才能应用自如。这也是《奈飞文化手册》里为啥强调:只招聘心智成熟的人,你这时候跟Ta讲延迟满足,Ta才懂这其中的价值。

当我们想从“花心”转变到“专注”时,我们可以套路自己的大脑:把追求横向“喜欢新鲜感想去多体验不同的事物” 转换成 纵向“享受在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过程中,挑战不同关卡的乐趣”。

怎么构建一家「ToB」公司的价值观
怎么构建一家「ToB」公司的价值观

每一个关卡所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新鲜感”、全情得投入克服所有困难,不知不觉你就发现自己做完了一件“难而正确的事情”。就像之前说“零一”能长成这么大、不在于起点做的事多么的小/也不在于现在做的事,而是在有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极致的追求和决心、不断推进演化的想象力,这样才能长成我们自己想要的样子。

把过往 3 年的“业务规划”放在一起对比、“进化”的既视感更强:零一就像微信生态里的一颗种子,在这 3 年里、从“点”(裂变业务)生长成“线”(内容中台、SaaS)、再进化到“面”(Ai技术中台+私域运营全链路)。

就像从海洋里的单细胞生物、进化成多细胞生物、进化成鱼、进化成两栖生物、进化成陆生生物、进化成哺乳动物、进化成人。不知不觉见证了:ToB 是一个阐述“时间复利”最形象的商业模式。

怎么构建一家「ToB」公司的价值观
怎么构建一家「ToB」公司的价值观

像耐克创始人写的传记《鞋狗》,20世纪70年代,运动鞋刚发明出来不久、社会上还很少人穿,他给自己的愿景是“希望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穿着运动鞋走来走去。”

市场有多大、取决于你把它想象得有多大,只有想象得大、你才能做到多大,想象小了、那肯定没办法做大。

刻意练习、应用规律,“专注”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所以组织部的任务二:避免出现像谈恋爱时“前任栽树、后任乘凉”的悲剧,需要构建一个“共生型”组织来形成对人才的全生命周期运营。《价值共生》和《联盟》中有阐述一个理念:以前的组织形态是金字塔结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未来的组织形态是互相成就的共生型结构、聚在一起双方都能变得更好,离开后也能形成一个联盟网络、强强联合。

就像麦肯锡和领英等全球头部的ToB公司,培养的员工离职去了各大甲方反而贡献了公司30%的营收。

怎么构建一家「ToB」公司的价值观
怎么构建一家「ToB」公司的价值观

所以我们要构建好“内部的OKR社区”:基于在职同学们的“每日复盘”沉淀有价值的信息、相当于让每一个人的“思想DNA”都在这里生根发芽,哪怕有同学想去外面体验不同公司的文化和生活,Ta产生的有价值信息文档能继续造福后来人。

这些信息一方面用于内部人才的复制,万事皆可SOP、因为资料的齐全,可以让新人进来之后可以很快得熟悉前因后果且快速上手。

而且还有利于内部转岗(转职业跨服升级打怪哈哈),如果你做完一个项目、觉得累了,还可获得对应时长的带薪休假、去外面精彩的世界游玩放松。很多好的 idea 并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

甚至我建议 HR 团队成立猎头部门、帮助觉得在零一高手太多自己超越无望的同学、转去甲方大客户公司任职/“刷副本”玩玩。人生开心最重要~

另外一方面还能给“流失用户”提供独特的内容价值、增加召回几率。当然,这个美好的理想取决于“零一”能构建好这片肥沃的土壤、让小伙伴们在职时都能汲取知识成长得更强,这样、未来Ta想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情,自然就想回家。

03

我们为什么要注重“创新”?我在6月1日的内部信里也重点阐述了:“互联网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18-19年客户找我们做“小程序”的需求、20-21年客户找我们做企业微信的需求、22-23年呢?如果不创新、持续研究新的运营解决方案,1-2 年我们就会被淘汰。

怎么构建一家「ToB」公司的价值观
怎么构建一家「ToB」公司的价值观

但创新是结果,只喊口号太虚了。怎么做才能抵达创新?这个是世界上所有公司的痛点,大家都在寻找解药。

我的思考是:构建一个“平等自由”的土壤,团队成员富有想象力+思辨能力,专注得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过程中、就会有“创新”产生(只有进行创新、才可能做到极致)。

《小团队的创造力》中有提到:规模维系在4-7人小组,在解决问题方面是最成功的,小团体会更加民主、平等、互助、合作。

在等级森严的体系里、大家不敢犯错、害怕被批评丢了工作,但创新是一定需要犯错的、爱迪生发明灯泡时还是试了1000种材料才得出最优解呢。

如果不能民主、平等对话,小组/部门决策讨论就容易沦为:“上级说了算/上级决定就行”、“反正我们说了也没用”。

“平等自由”土壤的构建、需要全方位入手:例如之前提到的办公室格局设计“大平层、开阔的视野”、从潜意识里激发大家创造力和想象力。

像年前因为扩张、座位不够,SaaS部门的销售小组搬到楼下的一个小隔间办公室,本来很活泼的一个团队,搬下去之后就变得死气沉沉、大家都很少说话(隔间小/一说话就容易影响别人)。

团队负责人:这里风水不好

后来我们把整层楼租下来,把所有小隔间全部删掉,变成一个开阔的大平层,还是原来的方位、整个团队又恢复了人声鼎沸状、满满的战斗力。

想要激发团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就得有平等自由的氛围:不管公司大小、管理层都不能有自己的豪华独立办公室,虽然作为ToB公司、这种装扮在客户面前显得很有实力。一旦搬进独立办公室、阶级感就出来了、心理隔离感就出来了,就不能平等得讨论创意了。

但搞笑的是:这些理念都很好、且我认为公司运转得越来越好就是因为有这些策略。但我已经有N多次听到小伙伴们在讨论:鉴锋为啥不搬办公室呀?据说是那个工位的风水好!

我也是无语了…

当然、具体的呈现方式需要不断迭代:例如会议室的桌子、用圆桌比长方形桌子更有利于营造会议的平等讨论氛围(建议组织部专门研究一下风水学和装修心理学)···

甚至一个人的“称呼”都能使人潜意识形成阶级感,所以很多公司会采取用英文名、花名来消除内部喊xx总、xx老板、xx总监的陋习从而营造平等氛围。

怎么构建一家「ToB」公司的价值观
怎么构建一家「ToB」公司的价值观

包括职能同学在群里面随意使用@全员的功能、背后也会有“被权利驱使”的压迫感。甚至连找个空调遥控器都要用群公告 → 当“群公告的信息和我无关”这个心智建立起来之后 → 只会导致越多的人屏蔽群消息、你们发群公告能触达到的人会越来越少

怎么构建一家「ToB」公司的价值观
怎么构建一家「ToB」公司的价值观

“塔西陀效应”指当一个组织失去公信力(往往是一颗老鼠屎搞坏一锅汤)时,不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说假话、做坏事。

组织建立公信力需要全体成员共同维护,且出现破坏行为没有及时制止、还会有“破窗效应”产生人传人现象。毕竟龙岗分部一天3次@全员是周四、而前一天在公司大群1天@了7次

现在也在陆续引入“工具和系统”提升管理效率、借助系统的数据更方便我们科学决策,但这过程需要警惕:绝不能一昧增加很多条条框框的规章制度。

好的管理者应该是“服务员角色”,而不是高高在上发号指令,条条框框的死规矩最有害于我们构建“平等自由”的氛围:例如固定时间上下班打卡、固定时间点交复盘···简直是自毁长城

多花点时间思考、研究:如何构建“场”来潜移默化影响大家,只要大家的理念一致、思想同频,就算没有条条框框的规则、大家也能共识执行一致。

“系统工具”一定得是有助于我们想要构建的“场”、用来帮助大家提效的(相当于人手一个指南针),而不是用系统工具的条条框框来管控大家只能走直线。

因为创新是一个方向、不可能有明确的12345步骤执行就能做到,所以需要鼓励在180°范围的各个方向试、超过180°反方向就是拖后腿了。

“想象力”是创新的源泉,提升主要有2个方法。一是“没吃过猪肉时,多见一下猪跑”、即培训部可以组织内部的优秀案例复盘PK、外部案例拆解PK、外部行业操盘手交流会等等,让大家开阔眼界、提升知识储备。

最容易的创新是“组合式创新”,像华为、阿里等越来越多的大公司建立各种中台,都是向美军学习:构建基础的技术支持、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做决策。

一线的同学能最敏锐得感受到市场需求变化,把公司内部通用型资源中台化、更好得支撑一线同学做决策。有了决策权、大家就会有很强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像你在海底捞吃到一道不好吃的菜、基层的服务员能自己决策“免费再送一道菜”,因为在Ta心里“这个客人和Ta有关”,背后是全员持股培养的主人翁精神、缔造了极致的服务。

但如果你是在普通的街边小店、店员只会说:不好意思,我反应一下。因为客户口碑好不好、还来不来跟他没啥利益关系,我拿好今天的工资就行了。

当然“中心化集权”也不是不好,像国内的抗疫表现、“中心化决策”有利于统一资源办大事,只是不利于自下而上的创新土壤,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点。

我反对:管理者把自己搞成权威一言堂,让下属无脑执行。管理者出于私心、成为大家的精神领袖、是能调动大众的行动力,短期来看是有好处、更容易调度团队。

但长期来看、是非常有害的。一个人的决策不可能永远都对、永远保持领先,如果管理者不学习、那Ta将成为这个小组/部门/公司最大的天花板。

真正的大师要能做到:青出蓝胜于蓝。如果你培养的都是不如你的人、那简直就是管理者和团队的悲剧。

我觉得人生是不需要偶像的、只需要路标。路标是用来指路和超越的、任何人/山峰都只是我们人生中的一站,而不是不可抵达和超越的目的地。

04

例如我们为什么要宣扬“自由”?

对“自由”的理解应该是争议最多的,每个人的诉求都不一样。我觉得构建“自由”这个场需要注意的3个点:

一是:前提提到的、构建“平等、民主、自由”的土壤能更好孕育出“创新”的果实。对大家来说是环境自由、思想自由,而不仅仅只解释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是最简单的好处之一而已。

我比较喜欢《奈飞文化》里对“自由”的描述:能承担越大责任的人,内心往往越自由、越不受环境牵制不受人性枷锁,这样的人才会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也是管理者与下级最容易发生矛盾的地方:有同学会理解成“自由”就是你别管我太多,或者也有管理者把“自由”理解成、我不管你、我给你机会、做成做败都是你的事;这都是典型违背管理常识。

大家都需要补课《阿里三板斧》、《13+1体系》、《有效管理的五大兵法》等科学的管理技巧,这是更先进的生产工具。

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培训部牵头和各中高层,基于价值观的延伸、对应梳理一套每一层级的管理准则。

很多时候大家缺的不是知识和胆量、而是共识,大家都约定俗成这就是标准、这就是准则,整个组织将运转得更高效。最怕对同一句话的理解都是南辕北辙的几个意思。

二是:在构建“自由”的氛围同时、要思考如何规避负作用“熵增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由井然有序的状态向混乱无序(自由)发展,最终电势、化学势的差别消失,温度变得平均;整个系统最终退化成毫无生气、死气沉沉的一团物质,即熵死。

怎么构建一家「ToB」公司的价值观
怎么构建一家「ToB」公司的价值观

“创新”可以看成是“公司”在做功(提升势能)的方式、只有持续创新(做功)、公司才可能持续走上坡路,不然就会走向衰落死亡。

而公司是由一个个“个人”组成的,“学习”可以看成是“个人”的做功(提升势能)方式。所以“每日复盘的形式”持续迭代非常重要,帮助“个人”查漏补缺、定向学习。

怎么构建一家「ToB」公司的价值观
怎么构建一家「ToB」公司的价值观

所以组织部的任务三:

1、结合前面“创新”环节中提到的构建“自由、平等”氛围的几个行为准则,梳理一个系统的/体系的“为了构建“自由平等”环境”我们需要遵守的“共识”和“准则”。

2、结合前面提到的用内部社区来实现“人才全生命周期运营”,对应设计岗位晋级所需的知识课程体系。让用户可以按部门路线打怪升级的同时、还能刷公司级的任务“副本”。

例如:内容中台部门需要举办峰会、现在是需要求别的部门友情帮忙,未来能否游戏化设计成“全公司范围内招募一起来完成这项任务的作战小组”、完成任务解锁“零一勋章+奖金”等等。

例如:遇到紧急签单的大客户、需要调一些有经验的人来支援,短期的确会打乱某些同学的职业规划,那接受支援任务的同学、可以解锁“舍己为人勋章”、未来可以兑换xx权益。

三是:从纯“文化”的角度讲,更先进的文化能兼并更落后的文化,这为我们接下来的扩张、吸纳更多元的优秀人才和分公司做铺垫。

“自由民主”是社会主义、西方资本主义都推崇的普世价值观,以前还有封建主义、农奴制、君主立宪制等等文化和制度,但这两个主义横扫全球、其他文化主义退出历史舞台,背后是“自由民主”的价值观更先进。

美国的理念是“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只要你来美国,不管你出身如何、也不管你有何背景,只要你努力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现在我们看这句描述,好像稀松平常、但在几十年前是没几个国家能做到(当时还是一战二战之前、全球殖民地才是主流),因此“美国梦”的价值观对人才起到了虹吸效应、吸引了所有国家最优秀的人向往加入。

今年刚好是中国的建党100周年,出了很多红色剧:《山海情》《觉醒年代》,我觉得不管是组织部还是管理层都可以边看边学习一下。

除了前面提到的“打土豪分田地”式的朗朗上口、切中用户痛点的文案,调动底层人民群众动起来反抗。

更重要的社会主义的理想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一起建立“一个劳动者拥有的、没有阶级、没有饥饿、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幸福的国家”。

这个理想吸引了全球最优秀的中国人为之奋斗一生、甚至贡献生命,只要你喊一声“同志”,素未谋面、一个千里之外的陌生人都会不计成本、不计代价、不为任何利益来支援你。

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酷的吗?

像2500年前的古罗马从“亚平宁半岛”上的一座小城市扩张成“环地中海”的庞大帝国,显然不可能靠着一座城市的人力资源完成。

罗马在武力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后,马上就会建起罗马化的城市和建筑,推行自己的先进生活方式和“罗马公民”、“罗马法律”(现代很多国家的法律条文,都能在“罗马法”里找到源头)、“宗教”(基督教)等价值观,让无数人认可罗马的价值观,认可自己是罗马人,并为罗马的荣耀而征战四方。

怎么构建一家「ToB」公司的价值观
怎么构建一家「ToB」公司的价值观

这就是典型的“高维文化/制度”兼并融合“低维文化/制度”,但如果大家的价值观和制度都差不多,前期纯靠武力完成兼并、无法让“人民”认可文化融为一体,后期武力优势褪去后,很快又会解体。

像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比如德国一度击败并征服了法国,但法国人不会认为自己从此就是一个德国人了。因此征服一块地域后、整合进本土还需要很多年,甚至始终无法整合最终分裂出去(像英国曾经殖民香港)。

未来公司的扩张合并,情况也是类似的。除了财务和业务的数学合并,更重要的是对新加入的“人”、公司的“场”(文化/价值观)对Ta能否有牵引力。

无论科学界还是商业组织,能取得真正卓越的成果。人才都是唯一限制因素。“自由”的土壤对人的深远意义。

就像谷歌说自己人才方面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Facebook和亚马逊,而是美国的航天局nasa,顶级的人才只能被价值观和愿景打动。

回到,组织部的任务一:根据“业务+时代”发展的要求、持续推动“价值观/文化”的迭代,并且用人话讲出易传播的故事;向“打土豪分田地”类的口号学习。

我希望:基于价值观能延伸设计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阿里三板斧》、《13+1体系》、《有效管理的五大兵法》”

基于价值观3.0的迭代,可以再做专门的研究和讨论。目前我的观察、觉得可以备选增加一条:“简单”。

我和好几个同学过方案的时候,很多人都只是把自己能做的所有东西罗列在上面,只彰显了自己可以多么辛苦多么忙、能做这么多事情。

但方案里所有“点”、没有按严谨/优美的逻辑把这些事情串成一条线:我为了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目标、准备按1-2-3-4-5-6-7步骤这么走、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xxx原理和资源考虑。

搞一堆花拳绣腿,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从繁杂的事物中、找到了取胜关键点/规律,针对关键点出简单的方案就OK了。乔布斯说“做到简洁,你将无所不能”。

关于社区的延展

“社区”的定义:相同的物理/网络空间、聚集的一群人,基于共同兴趣爱好 参与 内容、活动等信息交流。公司是由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组成的、完美契合概念,可以100%复用“社区运营”的技巧、建议组织部全员学习一下。

我简单阐述、提几个观察到的建议:

一、“办公环境”本质是在争夺用户一天 24 小时的总时长,如果公司环境比我住的地方还舒服、那我的时长就会多待在这个空间负责行政的同学可以搜一下“珠江新城”和“wework”的案例,学习如何把工作地点、打造成生活社区。组织部这边出一个分期落地规划。

怎么构建一家「ToB」公司的价值观
怎么构建一家「ToB」公司的价值观

除了软性的体验/活动之外,日常高频使用的物件也持续迭代、上知乎小红书搜一下类似“有什么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小物件”。

这些小东西是真·润物细无声、让用户体验更好,例如现在的“洗手液”、“水龙头”都需要手动按、感觉洗干净了还要再被沾一下。换成小米的感应装置,几十块。但“清洁指数”蹭蹭蹭上涨···

二、人是感性的、最重要的是要有“温度”感,我们的福利体系、人资体系中可以考虑有一个“情感指数”、来衡量大家的策略是否成功。

当然、“温度”和“角色身份”是相关联的,我需要的是在“边界内最舒适”的相处方式,任何事情过犹不及。

很多原生家庭中父母没有科学的育儿观念、所谓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就像每一个大学都有心理辅导室一样,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会专门、聘请心理咨询师给员工上课和疏导情绪。

在内部社区的OKR个人主页,可以有一栏隐藏档案、备注需要高频关心的人,仅限做员工关怀的HR可见,定向支援补充心力、度过低谷期。

三、社区基础规则:用户参与感(民主共治)也很重要,具体细节大家可以看看小米出的一本书《参与感》

或者搜一下拆解小米手机社区、魅族手机社区、华为花粉社区、一加手机社区的相关运营文章,可以借鉴如何构建用户参与感、发动人民群众帮你赢。

土壤(生态型组织)

“共生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生态型组织”、“积木型组织”等等词虽然不一样,但表达的意思都差不多

探讨在这“变化”的世界里、未来的组织形态应该是怎么样的。我们未来选哪个?这是一道开放性思考题、目前还不会有答案。

生态型组织:能够永久存活的物种并不是最强的物种、也不是最聪明的物种,而是最能够顺应变化的物种–达尔文

把公司打造成一个“生态平台”来应对:某一物种(解决方案/部门)终究会不适应社会竞争要被淘汰时、平台上还源源不断进化出其他生物(新业务/新部门)。

积木型组织:从一体化模式升级到一体化开放的模式。像京东将服务C端用户积累的系统能力释放给更多的零售商和物流企业。

京东物流打造了:京东供应链、京东快递、京东快运、京东冷链、京东跨境、京东云仓等产品体系。

京东供应链产品针对波司登所在服饰行业的库存难题,推出“一盘货”管理策略、从产地仓、销地仓、B2B、B2C等多个仓库整合和园区化管理,实现了统一调拨、统一补货、统一运输、统一配送、降低了库存和仓库调拨的次数。

甚至“公司”这种形式的组织、可能不是最好的组织形态。例如提起京东、你会想到刘强东,提起阿里、你会想到马云,这本质仍然是一种“中心化”。

但你提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你是不会想起校长是谁的,大学是科研经费来源有很多、其中一部分就是杰出校友的捐款。

那同样的,离职员工是不是就是“毕业校友”?无非就根据运营水平分是“小学”毕业、还是“高中”毕业、还是“大学”毕业。

所以像开一所“大学”一样、把公司打造成“学习型组织”更能长命百岁?你去看几十年、上百年的大学一大堆,但公司呢、平均寿命3年倒闭。

甚至有一次我跟内容中台的同学开玩笑说:我们的内容要向“宗教”的教义学习,佛教徒生前会每个月捐钱行善、死后会把所有的钱都捐给信丰的寺庙。

如果我们能做到一半:大家看了零一出品的运营干货,想来上班反而需要交钱,那我们就牛了哈哈哈!

毕竟诞生最久的“宗教”,生命超过2000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