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百科全书

ChatGpt会有什么影响?取代什么

最近这个东西是火到不行,从父母,到我上学的小弟,全部都在讨论…因为他可以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 但是确实很多人都不知道应该如何有效的使用他 )

GPT倒不是新产物,因为以前做SEO的时候,当时是GPT2,搞AI文章的时候,就天天在整,当时还在家里训练基础模型 , ( 花了2万买的显卡 ) 。

后来GPT3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个人玩不动的,他的效果直接就能碾压GPT2…现在ChatGpt就是GPT3.5的版本。

ChatGpt会有什么影响?取代什么
ChatGpt会有什么影响?取代什么

会有什么影响

我觉得以后搜索引擎,或是个人站长,基本是没有纯在的意义了… 比如做seo的都知道,问答类,疑问类的是很大的流量口,但是有了ChatGpt以后呢?

大家问问题,完全不用去百度找答案,基本只要刨根问底的连续问下去,就会有比较不错的答案 , 先不要纠结现在的答案质量,因为AI是可以进化的….

还比如做技术的,我平时遇到一个问题,比如XXX算法,如何优化广告投放,找到最优组合… 他可以提供算法,你再深层的问下去,直接就能把代码给问出来…你说代码有BUG? 你再问下去他自己就能把代码给修复了…

而反观搜索引擎,百度这个垃圾….搜出来的结果,惨不忍睹,有的一些网页,排版都不能看…说垃圾一点都不过

会取代什么?

大家说这个东西出来以后就没有程序员了…,我觉得说这话的一般是不懂技术,起码现在ChatGpt还做不到…

你试想一下,你直接问,帮我生成一个淘宝网? 他就能生成出来吗? 帮我加一个购物车的功能,他能直接生成出来吗?

我觉得取代是不可能,但是提升效率这是完全能做得到 !

你只要知道如何表述你问题!以及如何分解你的问题!那么你就能得到答案!

当你完整的述说一个需求,那么这个时候其实就是对你思维的巨大转变! 简单来说,你会从一个普通的执行思维的人,转变成有管理思维的人!

因为大部分人,不擅长管理,其实是不擅长沟通, 如果你连你的问题都表述不清楚,那么下面的人怎么可能有办法做到很好的执行? 除非他是天才~

同样如果你和一个聪明的人都无法通过文字进行沟通,那么你和AI同样也沟通不了~

取代高级程序员的是不可能的,但是取代初级程序员是完全有可能,比如我现在要写代码,我以前有Python小弟的时候,和他解释需求都要解释半天…

我现在只要和AI进行来回对话,他就能给出我满意的答案.而且时间更快…

如果从程序员的角度来看,初级的程序员,初级的文员,只要你没有思想…那么就是被取代的料…

而那些永远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的人,是不会被取代的

现在的应用在什么地方

那这个就太多了,这个东西去年11月份就出来了…,可惜我没搞SEO了,我身边有的人用来养站,有人用来撸百度问答,和百家号….. 简单来说,只要是内容生产的地方,那么都可以用来撸…..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知乎这类的问答平台影响也是很大….因为你搜出来的答案,很可能就是别人机器生成的…

换句话说,如果你能清晰的描述问题,那么上知乎,不如直接用chatgpt~

除了撸平台,我平时最有用就是用来学习了~ , 你可以把它完全当做一个老师,然后不停的问下去….

还有,我现在基本都是用他来写代码了…因为我的需求比较清,比如写一个关键词分组的功能,这种把需求描述清楚了,他1分钟就能写好了….

对了,最后推荐大家看一本书<<学会如何提问>>,这是一门艺术,以后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提问!没有之一

商业模式的核心是什么?商业创新模式有哪些

企业面临的商业竞争环境是不一样的,企业商业模式的核心是什么?商业创新模式有哪些呢?怎么才能在商海中奋斗出一席之地呢?以后商业模式会怎么变呢?今天,子午传媒小编简单和大家介绍下。

商业模式的核心是什么?商业创新模式有哪些
商业模式的核心是什么?商业创新模式有哪些

1、企业面临不确定的竞争环境

这场世纪之战的最大看点是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也恰恰是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竞争的重要特征。

从宏观经济层面看,中国正处在一个高速增长型向中低速增长型的换档期,这个换档期中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另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认为中国经济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金融深化过度”:金融深化是必要的,但是过度深化,就使经济的潜在增长产生了很多不确定性。

从技术角度来看,现在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带来诸多挑战。对于今天的企业而言,互联网不是一种选项,而是一个必选项,企业如果不具有互联网思维,你的企业就没有明天。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野蛮人”在攻城掠池,传统企业都在面临一轮大规模“打劫”。

比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这三大运营商,他们十几年来赚取短信费,但他们做梦都没有想到出现了微信这样的竞争对手。微信的产生,使得三大运营商的短信收入几乎在一个月之内下降了90%。

类似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这些破坏性因素都具有不确定性,其相互交叉作用加剧了当前的企业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

2、把握商业模式九大核心要素

企业应对当前竞争环境高度的不确定性,需要学习轻量级拳王阿里的出色灵活性:

  • 运营的灵活性。指的是你的生产工艺,或者你的服务流程,能够对市场变化、顾客的需求作出快速的反应和行动。
  • 业务的灵活性。是指能很迅速地把亏钱的业务停下来,改做其他更赚钱的业务。
  • 战略的灵活性。企业可以在最后一刻抓住一个机会并迅速介入。这三个灵活性都是可以通过商业模式的设计和创新来获得。

设计商业模式,要把控好商业模式的九大核心要素:

  • 第一是价值主张。公司通过其产品和服务所能向消费者提供的价值。价值主张体现了公司对于消费者的实际应用价值。
  • 第二是目标消费者群体。公司所瞄准的消费者群体,具有某些共性,从而使公司能够针对这些共性创造相应的价值。
  • 第三是分销渠道。公司用来接触消费者的各种途径。
  • 第四是客户关系。公司同其消费者群体之间所建立的联系。
  • 第五是资源配置。为达成目标所需要的资源准备。
  • 第六是核心竞争力。公司执行商业模式所需的能力。
  • 第七是合作伙伴网络。公司同其他公司之间为有效的提供价值并实现其商业目标而形成的合作关系网络。
  • 第八是成本结构。即所使用的工具和方法的货币描述。
  • 第九是盈利模式。即公司通过各种收入流来创造财富的途径。

商业模式的设定,最重要的就是找顾客的“痛点”,也就是顾客独特的价值。同时尽量避免两个潜在的致命缺陷,一个是对顾客的完全误读,另一个是完全不合理的经济性。

3、商业模式创新的六条途径

第一条路:突破与推翻跟现在业务有关的“假设与逻辑”条件。任何一个商业项目都有背后的逻辑,有些是隐含的,有些是很显现的,你必须把这个逻辑找到。找到之后,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把它否定掉,就会出现新的商业模式。

“85度C”就是找到星巴克业务背后的逻辑并予以否定。星巴克的背后逻辑是我卖的不是咖啡,而是休闲文化;“85度C”则把它否定:顾客到我这儿来就是喝咖啡的,不是来休闲的,于是用同质不同价的咖啡招徕顾客,并以此销售自己高毛利的面包等产品,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

第二条路:跨国、跨行业逻辑。例如如家就是将国外的B&B模式复制到中国,而凡客诚品实际上则是把戴尔计算机行业直销的模式搬到传统行业,这叫跨国跨行业复制。

第三条路:用户创新。研究表明,我们有80%的创新是来自于我们的客户和合作伙伴,高科技企业尤其如此,因此需要重视客户的意见和建议,从客户的意见和建议中寻找商业模式创新的机会。

第四条路:做行业的隐形冠军。隐形冠军是一种商业模式。隐形冠军是在一个很细分的领域内是数一数二的,但是不为社会公众所知。借力“大牌”,常常能够成就隐形冠军。

第五条路:就是做供应链金融。任何企业,不管是制造业、银行、物流,你都可以做供应链金融。例如美国“乐步”是一个贸易公司,没有什么资产,到银行去贷款是很难的。在出现资金链问题时,美国UPS给它融资,于是“乐步”的所有物流全部交给UPS,这样一来把两家公司都盘活了。UPS不仅获得和锁定了用户,而且开创出新新的盈利业务,而“乐步”则获得了低成本的融资并且管理变得可视化和简单化,可以尽其所能放大订单的获取。

第六条路:基于对象互联网的新技术——OTO。通过OTO路径可以把信息、物、人,包括人的行为连接起来,而且能够把它记录出来,在这个基础上会产生难以想像的商业模式。日本有一个节目非常火,收视率非常高,叫《家庭恐怖医生》,现正在跟各大电视台谈判,预计明年中期会在中国落地,它就是通过OTO模式将节目粉丝变成产品消费者和价值传播者,开创一种全新的电视节目模式。

由于技术的进步,企业竞争环境也随之改变,中国企业面临的除了VUCA泛竞争环境外,还有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数据在经济、商业、生活等方面都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大数据窥探着你的生活,掌握你数据的人可能比你自己还了解你自己。数字大时代下,企业该如何应对,商业模式又该做出什么样的改变呢?

在线教育模式有哪些?4种常见模式

在线教育模式有哪些?现在很多人都开始在线学习了,在线教育有什么常见的模式呢?怎么才能做好在线教育呢?今天,子午传媒小编给大家总结了在线教育的4种常见模式。

在线教育模式有哪些?4种常见模式
在线教育模式有哪些?4种常见模式

1、学习管理系统

现在,几乎所有国内外高等教育机构都安装了学习管理系统(LMS),教师们可以用它来创建课程材料,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并生成定制考试。学生们则可以通过它来实现点对点交流,也可以直接以文本、语音和视频的方式与教师交流,既可以先录下来供以后访问也可以立即实时运行。学生可以无缝地报名参加课程,并且系统会自动将学生的考勤和成绩上传到学校的中央记录里。

教育科技专家兼广受关注的e-Literate博客的联合发行人Phil Hill 在接受电话采访时承认“LMS不仅仅只是大学核心基础设施的一部分,而且它还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技术”。Hill表示,“虽然LMS不性感而且经常被打击,但是没有它,学生就无法得知考试成绩或找到自己的作业。”

在LMS学术供应商竞赛中排名并列第一的两家公司分别是Blackboard——早期进入LMS领域并且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选手,以及后来者居上、相对较新的竞争者Canvas。这两家公司各自为650万学生提供服务。如今LMS的市场价值为92亿美元。

2、数字创作系统

面对日益复杂的通信技术,如语音、视频、多媒体、动画。大学教师以及本学科的专家们发现自己在技术上感到不知所措,他们大多数没有准备好创建数字课程。在线课程给教师们带来了负担,而这些是他们在签约学术生涯时未曾预见到的。

毕竟,大多数教授在开启学术生涯时相信他们注定是要做学术工作、进行研究、发表研究成果并在课堂上教学。但对大多数教授来说,他们根本不曾想过有一天要进行在线教学。

由于复杂的数字技能——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能力在学生中更普遍——变得具有决定性,因此出现了两种新的趋势。最大的趋势是长期受雇于业界的教学设计师参与到在线学术团队中,与教师们密切合作,上传并整合那些具有互动性且引人入胜的教学内容。

另一个重大举措是教学设计作为他们技能的一部分,教学设计师转向数字创作系统,一种可以用来调动学生参与性的软件,鼓励虚拟学生像玩电子游戏一样敲击键盘或触摸屏幕。大多数创作软件还集成了教学评估工具以及学习成果测试。

借助创作软件,教学设计师可以通过混合数字内容,如视频、图形、网络链接、PDF、拖放活动、PowerPoint幻灯片、测验、调查工具等来引导在线学生。一些系统还提供视频编辑、录制和屏幕下载选项。“好消息是,创建高产值的在线课程并不需要你成为程序员。”前纽约大学同事John Vivolo上周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你所需要的只是想象力。”

与运营在线单元的成本相比,通过对教师、摄像师和招聘人员的补偿,创作工具相对来说是便宜的。

据一位分析师称,该创作系统市场目前相对比较平静,在北美的运营价格低于4亿美元,但随着数字课程的不断增加以及越来越多的学校转向教学设计师,该市场肯定会飞跃发展。

3、适应性学习

与运动中的风车一样,人工智能、认知科学、语言学、教育心理学和数据分析等众多学科共同促成了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即学习科学,其又推动一种新的个性化实践的进步——自适应学习。

自适应系统可以根据每个学生先前的知识和技能实时进行调整,其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以及背景的不同采取不同的举措,对每个学习者的独特需求十分敏感。根据每个学生的行为,当一名学生在学习上遇到阻碍时,系统会自动建议该学生如何克服该障碍并继续往前学习的策略。

和许多教育科技一样,对适应性学习的研究结果也是模棱两可的,有些人认为它比传统的课堂教学要好一些,而其他人则报告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结果。在最近的年度校园计算调查中,大多数学术CIO得出结论:“适应性技术具有改善学习成果的巨大潜力。”

4、MOOCs

最近的虚拟新贵,MOOCs——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当2011年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家Sebastian Thrun和Peter Norvig想出了通过互联网传播机器人讲座的好主意后,MOOCs便迅速登上了全球学习的舞台。他们知道这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开始,但当16万人签约MOOCs时,他们还是被震惊到了。(MOOC 一词是由其他人在2008 年创造的。)

从那以后,已有900多所高校陆续加入,共计提供11000多门课程。现在MOOC已进入第七个年头,跨过了1亿学员的目标,最近已经达到1.01亿。在顶级供应商中,由斯坦福大学取得突破的华尔街融资公司Coursera位居首位,拥有3700万学习者,其次是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合资的企业edX,拥有1800万学员。中国平台学堂在线于2013年推出,声称有1800万学员。

MOOC主要提供视频讲座,其中一些还提供阅读、问题集和互动等功能选择。论坛通常支持点对点互动。在一些传统课程中,MOOC还补充校内课程。

起初,大多数MOOCs课程都是免费的且不限定参与者的数量,但由于经济现实迫使供应商重新评估他们前所未有的慷慨,MOOCs发展了。今天,除了继续免费提供一些课程材料外,学习者还可以获得一系列付费选项,从单次访问的适当费用到付出数千美元获得MOOCs与一流学校合作学位,这些学校包括麻省理工学院、佐治亚理工学院和伊利诺伊大学。据报道,Coursera 的估值接近10亿美元,这将使其成为硅谷用语中的“独角兽”。

MOOC评论家说,这种流动媒体讲座的方式并不是非常具有创新性。就像校园里的讲座一样,他们没有让学生参与主动学习,这可能是导致保留率低得令人沮丧的原因,大约85%到90%的学生在注册后很快就会退出。但是,由于入学人数非常惊人,所以最终完成课程的人数比任何大学的学生都要多。

曾在Coursera担任了几年首席执行官的前耶鲁大学校长Rick Levin在上周的电话采访里面说到,对MOOC在数字经济中的作用持乐观态度。Levin认为,“MOOCs在企业界被高技能员工所接受的程度十分高,特别是当劳动力因工作岗位转变而被迫要求转变时。正是MOOC发挥重要作用的最佳时机。”

虽然这些例子有助于鼓舞数字教育中的幽灵,但我可能给你们产生了一种错误的印象,让你们认为虚拟学习只是一种技术,是另一种是教育科技小工具。然而,事实证明,这些巧妙的系统作为传递在线指令的信封在运行,如同纸张和墨水以及传统教室中的椅子和桌子。

在虚拟教育中,是教育学而不是技术,真正驱动了从无形到存在的转变,使幻想变为现实。熟练的在线教学引进点对点学习、虚拟团队合作和其他教学创新,激发了主动学习。在线学习不仅仅是另一种教育科技产品,而是一种创新的教学实践。将数字教育仅仅视为一个像车库门一样可以打开和关闭的设备是错误的。

令人惊讶的是,尽管这些创新是在线上开始活跃起来的,但许多创新都进入到了我们的模拟领域,也为校园内的学生和教师提供了高效的服务。

商业计划书(BP)怎么写?需要注意什么

商业计划书(BP)怎么写?需要注意哪些事情?商业计划书(BP)在这个全民创业的年代,是敲开资本大门的重要钥匙,好的商业计划书不光能吸引投资,更能为项目的商业计划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种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商业计划书(BP)怎么写?需要注意什么
商业计划书(BP)怎么写?需要注意什么

商业计划书(BP)怎么写

第一,商业计划书从项目背景到财务预算都做了详尽的分析,这些分析的数据必须是真实的数据来源支撑。

第二,商业计划书对于市场的分析非常全面,从竞争对手到优劣势分析,把整个项目和产品置于市场里进行分析和比较分析,通过调查数据来印证分析的可行性,同时市场是变化的,从产品的属性、人的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行趋势化解读,达到把握当下,规划未来的作用。

第三,商业计划书不光是融资,也是企业自我的一次全面体检,让所有投资人、股东和管理层认识到企业发展中呈现的是什么,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第四,商业计划书在与投资人的交互中,很容易显示出自身的不足,与同行业比较,与竞争对手比较,与市场比较,其实就是思维和格局的比较,比较才会发现落后什么。

据全国权威的商业计划书代写公司易写发了解,现在从事商业计划书代写的公司和个人不少,大多数人都是套模和资料的叠加,没有从项目和产品本身去做详尽的市场调研和思维磨砺,写出来的商业计划书更像是一次报告而不是计划,商业计划书中,计划是主体,商业是形式,而发展的可行性是体系,贯穿始终。

商业计划书(BP)需要注意什么

所以,当前在写作商业计划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有以下几点:

第一,过于在意价格,只要价格便宜,忽略了商业计划书的目的是给投资人看的计划,所以往往到最后钱没融到,一堆无用的文字成了负担。

第二,过于在意自身的利益,比如要融多少钱,年底给你分红,但讲不清楚,你凭什么给人家分红,在大智慧的年代,人人都是聪明人,点子不在是公司了,点子只是一个普通再普通不过的策划思路,那么拿什么来拯救面临资金压力的商业现状呢,是不是值得反思。

第三,商业计划书过于空洞,其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数据和实体的支撑,往往只是一个网站,一个软件,一个APP,就找人代写商业计划书,而结果是没人会投资。

第四,商业计划书的编写者,必须具备较高的商业素养,熟悉主流的商业模式,能融会贯通,会企业的项目提供点睛之笔的创新创意,同时能以大量的数据和可供推敲的分析来加以诠释,但目前许多代写公司,都是找几个学生来写或者是没有商业经验的所谓“文案”根本达不到商业计划书所要求的计划详尽,可行性强,回报率高,退出合理的要求。

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商业计划书呢?很简单,三句话:第一句,要明白商业计划书是做什么用的。第二句,商业计划书呈现的是商业逻辑和数据分析。第三句,商业模式和回报及退出机制是重点。

如果对于写商业计划书还有不明白的,可以百度易写发,易写发传媒有非常全面的针对不同用途的商业计划书代写的文章,总之要想写好商业计划书,最关键的是要准备好一颗向前的商业思维。

新零售的本质是什么

线上线下同品同质同价”,在10年前的中国这是不存在的。最近几年,电商的快速发展、线下商业的充分竞争,以及零售通路的贯通,使得这件事第一次在中国成为可能。2017年开始,人人都谈起了新零售。新零售在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

新零售的本质是什么
新零售的本质是什么

在今天这篇文章里,我们试着把它拆解成下面3个问题:

  • 中国的零售环境最近几年发生了什么变化?
  • 哪些因素的出现,促成了今天中国的新零售?为什么美国没有新零售?
  • 中国的新零售带来哪些机会,谁从中获益,谁会因此出局?

一 、所有新零售都应该具有同质同价的特征

这两年流行的新零售“新”在哪里?

在我看来,中国零售业实现了历史上第一次“线上线下同品同质同价”。所有具有这个特征的基本上都是新零售。或者反过来讲,所有新零售公司基本上都具有这个特征。

说起来很简单,不管你在上海市中心还是东莞小镇,不管你生活在北京CBD还是五环外,你都能够用同样的价格、买到同样的东西。一袋三只松鼠的碧根果,你可以在安徽芜湖的店铺买到,也可以在微信上朋友转发的链接里买到。买到的东西品质一样,价格也一样。

以线上线下同品同质同价这10个字为标准,盒马鲜生、米家有品、网易严选、名创优品等,都是典型的新零售公司。它们都有线上、线下的渠道,且实现了线上线下商品的同质同价。

这样带来的一个好处是:用户消费行为变得理性,该在线上买时就在线上买,该在线下买的时候就在线下买。

因为当你确信同一个品牌的产品,无论在线上或者线下渠道,你能买到的是同质同价的高性价比产品,你就不会纠结于渠道了,怎么方便怎么来。

一个佐证是,如果你去研究天猫双十一历年的数据,女装、美妆等品类排行榜靠前的位置,头几年几乎被茵曼、韩都衣舍、阿芙精油等“淘品牌”占领;但最近两年,第一名回到了优衣库、百雀羚等从线下发展起来、与“淘品牌”对应的所谓“传统品牌”手里,而且Top 10里的“传统品牌”也多起来了。

二、“线上的归线上,线下的归线下”,之前10年为什么没实现?

中国之所以成为新零售的代表,究其根本原因,是“旧”零售的基础太差。

在中国,零售环境成熟度一直不高。真正开始有零售环镜,是1990年代商业地产开发之后。如果算上消费能力、消费文化与市场政策这些因素,中国零售环境的起步和发展,大概始于2000年左右。

也就是说,中国电商产业起步之前,整个线下零售环境快速的发展时间也才十年。

在2000年~2010年这个周期里,中国的零售渠道没有实现覆盖和下沉。

那个时代的商业地产不愁租,中国线下零售在那个周期里被扭曲了——要承担商业地产的高租金,就要想办法在这个店铺上加高溢价;与此同时缺乏连锁渠道,所以品牌下不去,导致在二三线城市的商场里,你会看到很多不知道从哪儿来的品牌,一件衣服卖两三千块钱。

这导致我们在线下买不到好东西,或者即使买得到,价格也是不合理的。这样的现象,越是在小地方,就越离谱。

从2008年开始,电子商务迅速普及,第一次为中国的消费者提供了品类丰富的高性价比产品,电商因此在中国获得了超速发展。在5年~6年的时间里,中国电商的渗透率远远超过美国20年的水平。

在这个时期,消费者在线下扫商品码,再去线上搜索、比价,然后增涨,成为一种新现象。因为同样的商品,在线上能买到价格更便宜的同款。2014年中,阿里还曾正式发布 “码上淘” 战略,一度被视为对线下商超宣战。

这种线上线下割裂的零售环境,在美国是不存在的。

首先,线上零售出现之前,美国线下零售的基础就很好。在爱荷华州一个偏僻的小地方,和你在纽约能买到的东西,品质和价格基本是一样的。这是因为美国线下零售发展得时间长,经过充分发展和竞争,效率不断地提升,品牌之间的竞争也达到了相对最优的状态。

以沃尔玛为例,1970年代的美国,中产阶级兴起,消费社会来临,汽车文化和郊区文化更是为零售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赶在电商时代来临前,沃尔玛、梅西、Target等百货商店,已经扩张和进化了好几十年。这是一个充分竞争、充分渗透、充分覆盖的线下零售环境。

只不过因为美国城市结构和居住环境的特性——城市郊区化和居住分散化,消费者出去买一趟东西没那么方便,需要驱车二三十分钟。

因此,美国的电商平台,比如亚马逊,提供的是流转效率,它解决的是“去买一趟东西很麻烦”这个问题。它的线上、线下提供的,一直都是同样的产品,同样的品质和价格。

然而,中国电商乃至今天的新零售,解决的核心问题还是“买到好东西”。

三、哪些因素的出现催生了新零售?

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很多。我总结为4点:电商的充分发展、商业地产格局的重组、消费观念的普及,以及供应链的积累。

中国电商行业的发展就不细说了。值得一提的是,电商发展到今天,已经开始倒逼线下。

当线下购物中心开得越来越多(依据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的《流通蓝皮书:中国商业发展报告(2016~2017)》,截止2016年9月5日,中国有购物中心近4000家,到2025年,这个数字会攀升到1万家),线上购物占比越来越高,线下零售开始面临巨大的压力。

它开始调整方向,寻找新的增长点。从现象上来看,新的商业地产招租都在引进盒马鲜生、小米之家、永辉超级物种这样的零售公司。

此外,不少从电商渠道里跑出来的品牌,近年来也开始布局线下,在城市里沿街的购物中心开线下店。这当然不是退步,它在线下卖的所有东西,和在线上销售的商品,性价比一样。线下店能够解决的,是虚拟空间无法解决的体验问题,比如摸不着、SKU 太多不知该买什么。

线上线下统一的途径,是销售通路的变革。

从过去几年的创业热点来看,中商惠民这类B2B企业在流转环节上提升了商品的覆盖和渗透效率;社交电商、内容社区让消费者有了办法知道什么是好东西,以及对“买到好东西”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

另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则是:中国外贸在2010年以后,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所经历的挑战,使得中国积累了多年的消费品生产能力和供应链能力亟需找到更好的出口。

在新零售这个节点上,这些新兴的通路帮助大量好的商品迅速渗透、覆盖到线上和线下,这在中国是首次如此大规模地出现。

中国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线上线下同品同质同价填补了线下原本的市场空白,也帮线上零售增加了实地增涨场景和面对面决策的机会。两者一搅动起来,中国的零售发展速度会比美国快许多。

四、谁的机会?谁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在这个周期里,新的消费文化、新的消费渠道、新的零售环境同时起作用,会有一些新的品牌能够跑出来。作为VC,我们一直积极地挖掘其中的投资机会。

换一个视角:线下和线上的渠道第一次深度融合,对创业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首先,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如果你做出了一个真正好的产品,凑巧你拥有掌控线上和线下渠道的能力,你就可以把产品通过所有的渠道销售给最多的人。

换句话说,在新零售的第一个阶段,做好的产品肯定有大的出路。机会来自于渠道的统一。渠道的融合,导致原来各有侧重的渠道同质化,创业公司在同质化的渠道之间竞争,“好东西”就能冒头。

再往下看,“线上线下同品同质同价”真正让零售形成了一整个链条的数据闭环。

在新零售时代,品牌商能够完全了解:谁在买我的产品、TA在什么时间买我的产品、复购率如何……这些数据令品牌能够快速反应,及时改进销售策略、调整产品。

此前,这种数据链条只存在于线上。在线下,品牌商和用户之间,隔着N级经销商、批发商,根本没办法获取终端用户的行为数据。现在品牌自己做了线下渠道,线上线下打通了,数据闭环一旦形成,影响是巨大的。

举一个有点久远但道理相通的例子:1980年代末期,制造商和连锁零售商还处在激烈对抗,甚至交恶的状态。宝洁和沃尔玛做了一件在当时很不容易,但后来被证明正确、且演变为趋势的事情。宝洁开发了一套 “持续补货系统” ,沃尔玛用了这套系统。于是,宝洁产品在沃尔玛遍布全球的数千家分店的进销存信息,同步到了宝洁的系统。

结果是,沃尔玛和宝洁对顾客需求的反应速度得到大幅提升,双方都获得了丰厚的收益。援引贝恩公司的数据:

2004年宝洁514亿美元的销售额中的8%来自沃尔玛;另一方面,沃尔玛2560亿美元销售额,3.5%归功于宝洁。

插播一道思考题:当品牌商自己做线下渠道,把运营门店变成了自己的事情,打掉的是谁的市场,谁会出局?

数据闭环的形成,提高了品牌的反应速度和效率,却也对品牌的供应链能力提出挑战。

当品牌有了快速调整的可能,也就需要供应链流转速度高,反应速度快,同时有一定的柔性基础。如果前端变化来得快,数据反馈也来得快,后端的供应链却跟不上,也会威胁企业的生存。

这当然也是供应链领域的机会。其实,包括零售行业在内的各个行业里的好品牌,基本都能在供应链中找到可以提升的空间。说得绝对点,好的品牌对供应链100%是有贡献的,苹果就是典型的例子。

中国的新零售环境里,供应链方向的创业机会也很多。比如,餐饮供应链品牌“信良记”,运用现代化工厂完成食材的加工和处理、料包等调味品的制作,再通过“自有冷链配送体系+第三方物流平台”配送到餐厅,餐厅可直接复热并出售给消费者,消费者也可以直接在在线上直接增涨。

五、总结

  • 新零售的本质是“线上线下同品同质同价”。所有做对了的公司,都是能够实现“线上线下同品同质同价”或是拥抱这个变化的。
  • 新零售意味着,当线上线下渠道开始融合,品牌开始在同质化的渠道里竞争,有出路的是那些能做出真正好产品的公司。有了好的产品,创业者如果有掌握线上线下渠道的能力,则有机会将好的产品实现空前的覆盖与渗透。虽然同时玩转线上线下渠道很不容易,却是无比正确的事情。
  • 新零售时代,能够基于线上线下整个数据闭环及时反应,与此同时能够对供应链有贡献,是品牌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

后台业务系统设计流程是什么

最近在设计后台业务系统,从需求分析到原型设计,重走了一遍从0-1的过程,整理了一套设计流程,其中有思考也有总结。

后台业务系统设计流程是什么
后台业务系统设计流程是什么

后台业务系统设计流程如下:

  • 用户-角色划分;
  • 需求-功能规划;
  • 业务流程梳理;
  • 信息架构搭建;
  • 交互自查;
  • 界面原型设计。

1.用户-角色划分

后台业务系统与一般2C前端产品有所不同,2C的前端产品目标用户只有一类角色,即通过使用产品完成某一特定需求的用户。后台业务系统往往涉及较为复杂的业务流程,在业务流程的不同环节还涉及到不同角色之间的交互行为。

所以在做后台业务系统设计之前,首先要明确系统的用户角色,即有几类用户使用你的产品。

2.需求-功能规划

2.1 需求

对于后台业务系统而言,不同的业务场景下会有不同的业务需求,所以获取需求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用户访谈。

根据用户角色的划分,根据不同角色用户,对每一类角色用户进行访谈,访谈的几个维度:

  • 用户当前的工作的内容是什么,业务流程是什么?
  • 用户通过系统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如果当前有系统,那么当前系统的问题是什么?
  • 用户期望的工作状态是什么,期望实现什么样的工作目标?

其实在用户访谈中或者在需求分析时,经常会被提一种要求就是:我希望加一个XX功能,我认为流程应该是XX的。

无论是业务部门也好,用户也好,都会向产品经理提这样的难题。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坚定自己的立场。

用户提的要求是从单个用户的视角提出的需求,这个需求是个体类需求还是群体类需求?用户提的是高频需求还是低频需求?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需要从产品的视角,从整个流程的视角去分析,而不是单纯的默默接受用户的要求。

2.2 功能

通过用户访谈等各种方式获取了需求后,就需要对需求进行拆解分析,并形成不同的功能规划。

上面提到了,在获取需求阶段,可能会从用户那里获得很多“伪需求”或者说是“非最优解决方案”。那么在需求分析阶段,就需要去辨别,哪些需求是真的要去帮助用户实现的?哪些需求是个别用户的需求,在当前资源配置阶段不宜去满足的?

在需求分析时,也有几个维度可以用来分析需求要不要满足:

  • 需求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如果需求仅仅是为了满足某一个人的需要,那么可以考虑延后或者不做,当然,如果是大领导另当别论。
  • 需求是刚需还是锦上添花?如果需求不被满足,会不会影响正常业务流程的运转?如果会影响那么就是刚需;如果需求仅仅是为了系统更高效更便捷,可以根据当前资源配置、时间等因素考虑通过版本迭代的方式进行规划。

当你分析需求的过程中如果无法决断,那么就回归到业务本质,回归的用户本身,将自己置身于用户角色当中去思考,相信你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3.业务流程梳理

3.1 核心业务流程

核心业务流程指完整的业务流程,其中涉及了多角色之间的交互行为,通过对不同角色用户访谈以及对业务的了解,借助于泳道图(跨角色流程图)梳理核心业务流程,明确不同环节节点不同角色用户的操作及需要完成的任务。

3.2 用户流

用户流针对某一个角色而言,该角色通过系统所完成既定任务的业务流程,梳理不同角色的业务流程,为下面的信息架构搭建提供决策。用户流的梳理方式可以是传统的流程图,也可以使用页面流程图的形式,展现更为清晰。

4.信息架构搭建

信息架构,简单来说就是对产品功能的分门别类,比较常用的方法是卡片分组,将所有的功能写在卡片上,然后由用户将卡片进行分组,再由产品经理根据用户分组结果进行一定调整,最终形成信息架构。

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基于用户流进行信息架构搭建,在梳理用户流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业务流程节点梳理出所有用户可能用到的功能,然后根据功能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功能之间的分门别类。

5.交互自查

后台业务系统的特点是业务逻辑复杂,涉及不同用户角色之间交互行为,所以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想不到处理不到位的情况出现。

关于交互自查的细节,网上有很多更为详尽的资料,这里仅列出较为重要的两个维度:

流程:在梳理业务流程时,无论是核心业务流程还是用户角色流程,需要注重异常流程的处理,尽可能想到所有的异常流程,当用户操作出现问题时,系统可以给予相应的反馈。
状态:组件、按钮,涉及到用户交互以及不同角色之间交互时,都会出现状态的改变,在进行功能及界面设计时,需要明确可能得所有状态,然后明确不同状态之间的切换逻辑。

6.界面原型

经过上面用户角色划分、需求-功能规划、业务流程梳理、信息架构搭建以及交互自查,基本上对产品的原型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想法,接下来就是通过原型工具把想法转换成可以落地的原型。

原型的目标是把规划的功能、流程展现出来,方便与研发团队沟通,可以将产品落地,将需求转化为可以给用户使用的产品。

交互设计流程和步骤有哪些

尽管“交互设计”在近几年的设计行业中早已不是什么新鲜名词,但依然还是有很多朋友,尤其是刚入行的新人会问:

  • 什么是交互设计?
  • 交互设计师到底是干嘛的?
  • 交互设计的流程是怎样的?

交互设计(Interaction Design):定义、设计人造系统的行为的设计领域。人造物,即人工制成物品,例如,软件、移动设备、人造环境、服务、可佩带装置以及系统的组织结构。交互设计在于定义人造物的行为方式(the interaction, 即人工制品在特定场景下的反应方式)相关的界面。

——维基百科

交互设计流程和步骤有哪些
交互设计流程和步骤有哪些

Allen Cooper在《软件观念革命:交互设计精髓》(About Face)中提到一个国际上广为认可的交互设计流程:

一、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针对可能使用你的产品的人,可以是问卷、访谈……不管是以什么形式,主要是了解交互行为的五要素,也就是用户的行为(Activities),态度(Attitudes),资质(Aptitudes),动力(Motivation),技能(Skills)。

二、人物角色(Persona)

人物角色一般会包含一些个人基本信息,家庭、工作、生活环境描述,与产品使用相关的具体情境,用户目标或产品使用行为描述等。一个产品通常会设计3~6个角色代表所有的用户群体。

为了准确定位人物角色,你需要对他们有所了解。真正的了解用户并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调研,最好途径就是通过协作。

下面这幅图会给你答案。

三、脚本 (Scenario)

1、问题脚(Problem Scenario)&动作脚本(Action Scenario)

基于你对人物角色(Persona)的理解,设想出目标用户在使用产品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你可以为每一个人物角色(Persona)列一个问题清单,猜想他们在使用产品时会发生的细节并将这些细节准备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这个时候呢,你的交互方案的概念模型已经基本成型了,这个概念模型是通过解决问题脚本里的问题而得出的。

2、画线框图(Framework) & 制作原型 (Prototype)

线框图和原型都是对你的方案进行具象化的步骤,借助当下流行的原型工具,例如Mockplus,Axure,Justinmind,Invision等等一箩筐的工具,不要程序员的帮忙,也可以轻松地展现你的想法。

四、专家评测(Expert Evaluation)

原型完成后,可以邀请设计师对你的原型做一个评估。比较常用的评测方法是启发式评估法(Heuristic Evaluation),而这种方法比较常见的标准是尼尔森交互设计法则(Nielsen Heuristic)。

以下是十条尼尔森交互设计法则(Nielsen Heuristic):

  • 系统状态是否可见(Visibility of system status)
  • 系统是否符合现实世界的习惯(Match between system and the real world)
  • 用户是否能自由地控制系统(User control and freedom)
  • 统一与标准(Consistency and standards)
  • 错误防范(Error prevention)
  • 减轻低用户的记忆负担(Recognition rather than recall)
  • 灵活性和效率(Flexi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use)
  • 美观简洁(Aesthetic and minimalist design)
  • 帮助用户认知、了解错误,并从错误中恢复(Help users recognize, diagnose, and recover from errors)
  • 帮助文档(Help and documentation)

如何做启发式评估法(Heuristic Evaluation)?很简单,专家们各自将自己发现问题列出来,并将之与对应的法则相关联,或者根据法则来查找问题,然后专家们分别给自己的问题打分。专家们完成自己的问题列表后,一起讨论,将问题整合起来。

常用的打分方法如下:

  • 4分 – 问题太过严重,一旦发生用户的进程将会终止并且无法恢复
  • 3分 – 问题较为严重,很难能恢复
  • 2分 – 问题一般严重,但是用户能够自行恢复,或者问题只会出现一次
  • 1分 – 问题较小,偶尔发生,并且不会对用户的进程产生太大影响
  • 0分:不算问题

记住:评测完后别忘记修改你的线框图和原型!

五、用户评测(User Evaluation)

原型通过专家评测后,你可以找一些典型用户使用原型。你可以把任务列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尝试完成任务。中间遇到的问题可以记录下来,设计师通过观察来进行评分。

比较常用的用户评测方法是Think Aloud,做法也很简单,你让用户使用原型完成指定的几个任务,让他们在使用过程中将他们的每一步和心中的想法说出来。如果他们忘记说或者不知道该怎么说,你可以适当提问。

与此同时,你要将屏幕和声音录下来,可以用录屏软件或摄像头。完成后,你回放这些视频,把观察到的问题和用户报告的问题全部记录下来,与交互法则关联并且打分。

值得注意的有两点:

  • 这些步骤并不是每步都是必须的,要根据项目去分析你所使用的方法。
  • 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和用户相关的,切莫主观臆断。

品牌跨界合作怎么做营销

最近几年最热的营销模式是什么?

当然是品牌跨界合作!

碎片化信息爆炸的时代,品牌越发难以凭借“一己之力” 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品牌与其“单打独斗”,不如合伙“干票大的”,于是近年来掀起了一场跨界联合的狂潮。

看完下面的案例之后你可能会说:

“啊,他们怎么会在一起了?”

“呀,他俩挺般配嘛。”

嗯,真香。

品牌跨界合作怎么做营销
品牌跨界合作怎么做营销

1.品牌与品牌结合

● 《全职高手》x 麦当劳

例如去年大热的《全职高手》,这部小说里所涉及的游戏竞技正是当下流行热点,其宣扬的荣耀、拼搏也与当代年轻人价值观相匹配,受众数量广泛,且大部分为青年,这与麦当劳的受众相重合。

抢在动画正式上线之前,麦当劳打造《全职高手》主题店,从杭州拓展到杭州及其他地区。值得一提的是,这家主题店的建筑外形、构造及布局与“福利篇”中叶修造访的麦当劳一模一样,正是动画的取景地。

大IP《全职高手》与麦当劳的这次跨界营销,既借线上动画推广品牌和产品,又用实体店让动画落地,拉动销量,实现了二次元与三次元的真实碰撞。

● 漫威 x 可口可乐

3月份,漫威与可口可乐合作设计的《复联4》限定款零度可乐罐包装图案在网上亮相,钢铁侠、美国队长、黑寡妇、雷神等12款超级英雄造型出现在包装上,视觉效果非常酷炫。

此外,可口可乐还在巴西的易拉罐上增加了与包装相对应的英雄头像别针拉环,共有7款,同样是在半小时内被抢购一空。

2.品牌与平台结合

● 网易云音乐 x Innisfree

作为创意营销大户,网易云音乐自然不会按兵不动,就在去年,网易云音乐联合Innisfree悦诗风吟以“这一刻,听见了自由”为主题,通过线上网易云音乐×Innisfree心声电台与线下覆盖Innisfree门店、旗舰店主题咖啡馆的限量版音乐面膜联动,将音乐延伸至个人护肤最放松时刻,为用户提供享受、分享音乐的新方式。

此次合作是网易云音乐继与口碑、大众点评、亚朵、屈臣氏牵手后,又一次与知名品牌的跨界联动,这也意味着网易云音乐“音乐生活王国”再下一城,在线音乐平台边界再扩展。

3.平台与平台结合

● 饿了么 x 网易新闻

丧文化如今已经成为年轻一代自我宣泄的一种方式,很多商家也逐渐注意到负能量营销的力量。在去年的五一,网易新闻和饿了么联合开了一家快闪店,主打丧文化。原来只是网友由喜茶幻想出来的一家虚拟店,却在短时间内开到了现实生活中来,而且在饿了么上还有具体商铺。

动物界网红王三三的形象代言,恶搞的海报,丧了吧唧的菜单,仅四天的营业时间,瞬间引爆了网络,据说那四天店里排满了人,火爆程度不亚于喜茶。

看到这里,似乎万物皆可跨界,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品牌联合营销也好似谈恋爱,情投意合关系平等才能共创刷屏内容,擦出爆款的火花。如何才能做到1+1>2,获得双赢呢?

拒绝平庸,切忌为了跨界而跨界

现在市场上大部分的品牌联合还停留在共同推广的简单模式。在宣推物料上贴上对方品牌的logo,双方官方平台互推一下就美其名“品牌联合营销”。品牌联合营销很多仅仅是产品上的合作,其实更重要是能产出有益于双方的内容,甚至深入创新技术的定制。真正优秀的品牌联合营销效果是,双方品牌综合价值的提升,而不是简单的资源互推、logo曝光。

模仿无效,切勿生搬硬套

意料之外的品牌联合往往自带话题性,但是随着近年来联合营销潮的涌现,消费者渐渐开始对各式各样的品牌合作产生免疫,见怪不怪。大浪淘沙,能笑到最后的营销还是基于深刻洞察,取二者精华,提供消费者前所未有体验的品牌合作。

END

如今的营销,不仅局限于媒体,而是“万物皆营销”。

而现在的内容,不再是媒体上的广告或软文,而是一种形象、一种情绪。

当一个身体住进灵魂,奇妙的化学反应发生了。肉体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是像朋友一样容易亲近,让大家说一句:“有意思”。

灵魂不再是飘渺虚无的,而是像丧茶一样,把各种情绪喝在了心里。

最终,“双赢”实现了,一个作为渠道获取用户,一个输出内容塑造品牌。

如何打造团队?打造团队的5大方法

独行快,众行远。一个人能力再强,也干不过一个靠谱的团队,当下摆在我面前的头等大事,便是如何打造出一个好的运营团队,为公司的推广业务舔砖加瓦。在之前的工作中,也带过团队,也做过完整的项目,因为当时年轻,对团队的理解还不够深,只能依葫芦画瓢来做管理,现在到了而立之年,在打造一个好的团队理解上,又有了新的认知,这里简单的分享给大家。

首先一个好的运营团队是如何定义的?我对好的团队的理解是,能战斗,能吃苦,能做出效果。这三条缺一不可,能战斗要求团队能胜任工作,如果工作都做不了,就没有后话了。能吃苦,简单来说是能加的了班,为了完成工作任劳任怨,没有怨言。能做出效果是最重要的,评价一个团队的好坏更多的是以KPI为标准的,KPI的高低和效果直接有关。

如何打造团队?打造团队的5大方法
如何打造团队?打造团队的5大方法

所以,要打造一个好的运营团队,通俗来说是:能把工作做好,有紧急情况也能主动的加班解决问题,甚至为了优化数据,而主动的想解决方案,是自驱动,而不是被动的去做事情,至于做出效果,这个就是考验我的管理协调水平了。

例如我现在每天只想两个问题: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优先做什么和次要做什么?不要小看这两个问题,团队的工作时长是有限的,如果浪费在无效的工作上面,效率会极低,我要保证的是把80%的精力,投入到核心的20%的工作上面,保证效果产出是当务之急。所以,在人员招聘上,我优先招聘了对效果有帮助的两个岗位:渠道运营和广告投放。

接下来,进入主题,我从以下5个方面来阐述下,打造一个好的运营团队需要注意的事项,这几个方面源于我对之前牛掰团队的共性分析,只要做到以下五点,团队不好才怪。

一、招到靠谱的人

招人这块我有个观点,也是观察了成百上千号人得出的结论:绝大多数人都可以培养,这个绝大多数指的是98%以上的人,那种个别的,胜任不了工作的在我这么多年工作中,也就只遇到过一两个,几乎可以忽略。

但为什么我们的印象中,有不少人确实做不好工作而被劝退的呢?用一句古话来解释,用人所长,世上无不可用之人;用人所短,世上无可用之人。如果一个人在某个公司做的一塌糊涂,换了一家公司经常得好评,那可以肯定的说,是上一家公司领导安排的工作不合理导致的。

招到靠谱的人,一靠多面试,二靠缘分。就和找女朋友似的,见的多,不如缘分到。我还记得我以前做APP运营主管时,招了个新人,就面试了他一个,还没有行业经验,年龄也不小,我给总监说,这个人可以的。总监当时是这样说的:这个人招进来,如果走了,你要有连带责任的。意思是如果带不好,那我也吃不了兜着走呗,当时就觉得这人挺靠谱的,能够培养。后来,在我离开上一家公司不久后,我招进去的人,已经成为了公司的骨干,带团队做产品了。

说来也怪,我看人的面相很准的,可能是天赋吧。我现在招人时,有时看完简历的头像,就知道这人能不能胜任工作,做事是否细致可靠的,每次看到那种没有头像的简历,就拿捏不住了,所以大家记得,简历上一定要放头像哦。我招的岗位和数据打交道比较多,需要的是心思细腻的人,这样的人面相有个特点,精瘦型,最好带着眼镜。

大家可以观察下身边的人,看我说的对不对。如果是对外的岗位,比如市场,我比较倾向于找脸上有肉的,这样的人有亲和力,容易拉进距离。这里提一个面试的小插曲,当时面了一个做广告投放的妹子,感觉有点刻薄(没有贬义的意思,是觉得不太好配合),最后问到,如果兼职下客服工作,应该可以接受吧。竟然说,做不了。当时我都震惊了,这种只看着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员工,我可不喜欢。

二、良好的培训制度

培训制度分为两种,一种是入职培训,另外一种是日常培训,除了公司规章制度规定的培训外,周末的线下分享课,APP的线上课程也属于培训的一种,学习这种培训是出自于个人的自觉,我空闲的时候会在一些音频APP里面去听课,三人行必有我师嘛,一个小时的课程只要学到了一个点也是一种收获。

很多公司对入职培训不是很重视,部门招到了新人,如果是替换离职的员工,运气好的话可以被带个几天,等业务熟练了老员工在离职。更多的情况是老员工已经离职了,把工作交接给了其他同事,新人来公司后,把工作接手过来,这一转一换,信息流失超多,搞不好就断片了。

如果没有入职培训,新员工就像散养的一样,自己去摸索,遇到问题了,去询问老员工,由于新员工到了一个新环境,人生地不熟,主动去问问题的可能性很小,就会出现新员工入职了一周多,还不知道公司是怎么运作的情况。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特别的简单,公司找一个老人,给新人做一堂入职培训的课程,详细介绍公司的发展、理念、规划、业务模式以及更深层的信息。如果想节省培训成本,还可以把培训拍成视频,来了新人看视频即可,不论如何,入职培训必不可少。

入职培训能让新人更快的融入工作中去,不过和日常培训相比,其重要性还略显薄弱。以我曾经待过三家公司,以及待过一些小公司来看,真正有日常培训制度的公司只有一家。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其实很好理解,日常培训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且培训还会占用到工作时间,那种急功近利的老板,恨不得马不停蹄的往前赶,培训啥的,不存在的。

其结果就是越忙越没效果,越没效果越着急,越着急就越忙,陷入了死循环。与其这样不如停个一两天,好好的总结或者培训下,把技能水平提升上去,做事的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如果有了这样的觉悟,摆在面前的只有一个问题了,培训的讲师怎么整?如果请外面的老师,价格也不低,公司还没那么多预算。其实公司日常培训最好的方式是自己培训自己,让员工在讲师和学员的角色间互相切换。

举个例子,我们部门有做百度SEM的,虽然SEM不如SEO的技术含量高,但也是有专业性的知识点的,内部培训让做百度SEM的同学自己做课件,把自己对SEM的理解和工作日常讲给其他人听。好处有很多,即可以锻炼他的总结、表达能力,又可以让其他同事学习到新的知识。我之前公司商务培训还拉上过我,当时还没太理解,觉得跟我的工作没什么关系,叫我干啥。听了多次其他岗位的培训后,发现眼界和格局的确变大了很多。

我们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制定良好的培训制度,不是特效药,不能说今天服用了,明天就能见到效果,就如同为减肥而做的运动,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看到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培训制度的优势会慢慢显露,其最终的结果是部门内单个人的综合实力明显的高于其他公司。根据真实案例得出的结论,不行,看我的水平你就知道了。

三、健全的岗位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岗位制度是确保部门日常稳定输出的核心。在制度岗位制度时,我们首先要清楚,员工上班的目的是什么,大家第一反应是为了钱。这个答案是对的,但是仅仅靠钱驱动是不够的,我们身边有一些人,上班的短期目的是为了学经验,积攒人脉,其最终的目的才是为了钱,这个时候用钱去激励员工拼命干活,就好比拿着金条去哄小狗,还不如一根骨头来的实在。

我把岗位制度分为薪资制度、激励制度和晋升制度,这样说起来有些官方,实际上在工作中激励员工的方式不一定是我们常说的钱,比如完成业绩了,给介绍女朋友也是一种激励。

拿薪资制度来说,这块比较有趣了,好多传统行业的公司采用的是底薪加提成的方式,在我刚入互联网行业之前,也在制造业的公司待过,采用的也是底薪加提成的方式,加之在招聘网站看到的待遇构成,清一色的底薪加提成,所以当我进入互联网公司,被采用的是只有底薪,没有提成的的薪资制度时,特别的诧异和震惊,这能有战斗力?

结果迅速被打脸,别说上班时一个比一个拼,连下班了都没人走的,我第一天加班到七点,悄悄的下班了,第二天加班到八点,又悄悄的下班了,第三天加班到九点,额,终于有人跟我一起下班了。那加起班来,真的是一个比一个凶,我思考了很久,是什么动力激励着大家不顾一切的拼命干活呢?后来发现原来是季度奖,奖金是论功行赏,干的多了拿的多,而且不以收益做考核标准,是不是很不一样。

在新的运营团队组建之前,我就决定用底薪加奖金的形式,去掉提成,这样的制度也可以形成凝聚力,所谓大河有水小河满,让大家一起盯着大目标,为大目标出一份力。说完最重要的薪资制度,在简单过下激励制度和晋升制度,这个就要因人而异了。有的人求安稳,有的人求表现,不一定的需求,激励方式也不同。有的人给挂一个运营主管的名头,待遇不变的情况下,说不准就能激发出他的工作动力,毕竟在其位谋其职。

四、良性的团队氛围

据我观察,只要有团队就一定会有团队氛围,而且不同团队的氛围是不一样的,大家可以回忆下自己待过的公司,团队氛围都是怎样的。拿我待过的公司来说,有养老型的团队氛围,大家都比较佛系,不争不抢,随遇而安;有你追我赶型的团队,一定不能被比下去,要是工作中垫底了,比扣工资还难过;还有喜欢开车的团队,动不动就开车的那种,还好公司业务开展的比较好,不然早就翻车了。团队氛围是一家公司一个样。

一个团队的氛围是慢慢的培养起来的,这个调性和最初的领导秉性关系很大,有个老板,做事特别容易想当然,没有规划,下面的团队做事也是这样,整天像无头苍蝇一样。而一个良好的团队氛围,一方面可以提升团队的战斗力,另一方面在新人进来时,也可以形成传帮带的作用,把新人带好。

氛围的传承就像道德的传承一样,你看别人都加班到10点,那么你也不好意思不加班了,这就是传承的力量。当然,我这么说不是鼓励加班,是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么,如何培养出良性的团队氛围呢?这就需要结合本文前面提到的几方面的内容了,比如培训制度、分工、激励等等,良性的氛围是所有工作做好之后的自然呈现。

团队氛围可以成就一个团队也可以毁掉一个团队,如果在团队中发现老鼠屎,当机立断赶紧开掉,不好的情绪会传染的,一个整天抱怨,工作偷懒的员工,久而久之会把团队的氛围带偏,我也相信绝大多数员工都是积极向上的,但也不排除有搅屎棍子,这点要留意。

五、正确的目标和分工

目标定的太离谱,就不是目标了。就像人生一样,你给自己定个世界首富的目标,对自己一点帮助也没有,倒不如定个每个月写4篇文章来的实在。不要以为我是在开玩笑,好多公司定的业绩目标就有点脱离实际,比如一个月涨粉100万,一个月收益目标500万(平时一个月也就50万),这样的目标不仅产生不了动力,甚至会带来反作用,有的会这样想:反正也完不成,干脆不管了。

在定目标时,也不要太鸡贼,有的老板知道团队的上限,非要定超出上限50%的目标,比如正常一个月完成100万是很辛苦的了,然后定个150万的目标,让大家看的见,摸不着,这样也不好。我建议最好目标分两个,保底目标和冲刺目标,保底目标完成就有奖励,如果能完成冲刺目标有更多奖励,说不准会有奇迹发生。

大家如果是在互联网公司,这里插个题外话,互联网公司的目标定起来比较有趣,不像传统公司,业绩增长很平稳,如果抓到一个契机,一个月翻几倍都有可能,我也遇到过,半年完成全年目标的例子,下半年可以带薪休假了。期待我要做的网络推广,也能找到一个新的流量池,获客成本巨低,质量超好,那提前完成目标就变的很容易了。

分工分的对,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出团队的水平,如果分工不到位,让擅长数据分析的,去做用户,擅长用户运营的去做活动,结果是大家都会做,但都做不好。我记得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千万不要把爱好当成工作,否则会毁了爱好。

不知道是哪个傻帽说的,我在职场中,见过喜欢做策划的,安排去做活动策划工作,干起来老带劲了。像我特别喜欢研究新事物,让我去拓展新业务,不给钱我都乐意去干。

分工的要点是,擅长什么就安排什么工作,这个要考验领导的眼力了,能不能发现员工的特长。另外一点是,工作做久了,一些人会对工作失去新鲜感,动不动就有了跳槽的想法,这时就要想调整分工的事情了,让乐于尝试新鲜事物的员工,有新的工作可以做,让乐于稳定的员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就好。

想带出来一个好的运营团队,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最后在说一点经验之谈,带团队不要事必躬亲,也不要做甩手掌柜,拿捏好两者之间的分寸很关键,做计划、监督过程、听取汇报、把控最终结果,做到这几点,以及上面提到的。那么,离带出一个好的运营团队的目标就很近了。

facebook怎么加粉丝?3招增加fb粉丝量

facebook怎么加粉丝?有什么方法和技巧可以快速提升facebook粉丝数量呢?网上说的涨粉可行吗?今天,子午传媒小编简单和大家总结下3招增加fb粉丝量。

facebook怎么加粉丝?3招增加fb粉丝量
facebook怎么加粉丝?3招增加fb粉丝量

一、Facebook养号

Facebook养号是个很耗费时间的工作,当账号养成之后增加粉丝量成为每个用户最烦心的事情,如何才能增加粉丝量呢?

1、坚持发帖

坚持发帖增加热度,如果实在不知道应该发什么的时候,可以通过评论区中找相关问题进行发布解答贴,也可以根据业务整理相关的技能贴等等

2、巧用推文

当我们的帖子发布一段时间之后,可以统计几篇互动效果比较好的,这些帖子也就属于优质的贴文,这时可以适当进行一下推广,增加帖子的曝光率,这样可以帮我们带来更多的互动,也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的文章。

3、制作视频

现在属于一个视觉的社会,视频的效果会比文章的效果好很多,这时也可以根据互动比较好的贴文进行修改并制作成视频

4、创建组群

看到我们发布的文章或者是视频都会有相应感兴趣的人群,这时就会有点赞的朋友,可以邀请他们进入组群当中,这样可以逐步增加粉丝量,当粉丝越来越多,就会成为平台的优质用户,排名也会逐步增进,可以让更多的用户找到我们

Facebook养号是一个很消耗时间的事情,前期的付出总是会为我们带来相应回报的,账号的质量越好,才能迎来更多的粉丝,才能带来相应的收益

二、一键邀请加粉

很多运营Facebook的跨境电商最需要的就是粉丝,那如何将Facebook的好友邀请成为Facebook主页的粉丝呢?

1、你先要打开Facebook粉丝页,在页面的上部会有三个点,点开后你可以找到邀请好友的选项

2、你也可以在页面的右侧找到一个邀请好友点赞主页的选项,点开邀请好友后,你就可以看到有些好友已经点赞过你的页面,也就证明他已经成为了你的粉丝,当然还有一些人是还没有进行过点赞操作的,那就会出现一个邀请的按钮,但是一个个邀请的话是很麻烦的,有没有什么是既可以方便操作,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呢?

3、你可以在访问Facebook的浏览器上安装一个插件,然后点击安装并跳转到浏览器就可以了

当这个插件安装完成后,在浏览器中就会出现一个打钩的按钮,与此同时页面就会跳转到Facebook邀请好友的界面,这时点击邀请好友点赞主页的选项后,再点击打钩的按钮,就可以一键邀请你的所有好友了,这样所有没给你主页点过赞的好友就都可以进行邀请了。

这个工具不仅方便了操作,还能提高你的工作效率,你操作之后被邀请人就会收到相应的通知,通知内容是有人邀请您去赞美他的页面,收到你的通知后,会不会进行点赞或者会不会有所行动就取决于用户自己了。

三、刷-粉

这种方法可行吗?要看你的初衷,如果只是简单的增加粉丝数量,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