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两个多月公众号和小红书了,感觉两边氛围差距真的很大。公众号应该是老平台的关系,用户心智明显更成熟,除了提升颜值审美,对内核修炼、赚钱、学习这些本质话题更关注。

小红书的群体到底是哪些人
而小红书的主力人群大多数是没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小姑娘,更关注变漂亮提升气质,还特别喜欢技巧,想要一些捷径,快速变美,获取资源,改变人生。
写了两个多月公众号和小红书了,感觉两边氛围差距真的很大。公众号应该是老平台的关系,用户心智明显更成熟,除了提升颜值审美,对内核修炼、赚钱、学习这些本质话题更关注。
小红书的群体到底是哪些人
而小红书的主力人群大多数是没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小姑娘,更关注变漂亮提升气质,还特别喜欢技巧,想要一些捷径,快速变美,获取资源,改变人生。
开始写公众号的时候只想着把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随手记录一下生活,也或许只是把他当做一个情绪的宣泄口,也或者是想提升一下自己的写作技能和问题思考能力,不让脑子生锈。
公众号增粉神技:每天100+新粉丝
写着写着,发现作品有人看,有人点赞,有人留言。每一次互动都像一颗颗小石子敲击着你散漫的内心。慢慢的滋生出了欲望,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更多的人看到,关注到。
早上看到微信公众号里昨天流量主收益是33.92元,就像中了百万大奖一样。感谢岁月的馈赠,总有不时而至的惊喜。
公众号什么样的文章容易受到平台的推荐
昨天26507的阅读量主要来自于前几天的一篇文章,《400块一件买来没穿的衣服与1200一双买来穿了八年的鞋子,你选哪一个呢?》。这篇文章是当时的一点真实感受,没有任何逢迎流量的意思。大约很多人有过网购买来的商品与看到的相去甚远的体验,甚至是假冒伪劣,有些能退回有些无法退回。
小红书悄悄成为了校招的新主场了吗?在当下的校招环境中,大部分的中大型企业依赖传统渠道(例如招聘网站、校园宣讲会等)进行宣传,但这些传统渠道往往受限(例如宣讲会需在特定时间、地点参加),如同散落在信息海洋中的孤岛,难以高效地连接和覆盖新一代求职者。
小红书悄悄成为了校招的新主场了吗
在此背景下,小红书作为一个新兴社区平台介入到校招流程中,为校招生创造了更全面、更优质的信息获取渠道。9月1日,小红书携手百余家知名企业共同官宣启动「2026校招季·校招看见行动」。
这并非一次简单的品牌联合曝光,而是旨在深度破解校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难题,通过将优质资源汇聚于平台,携手企业为校招生提供更具实效的求职支持。
很多朋友刚开始写公众号,阅读量总是个位数。就像我自己吧,以前在别的平台也试过,阅读量最低也有几百的保底。当看见在公众号发布的文章阅读量为0时,真的慌了。是账号违规了吗,还是内容有问题,为什么阅读量这么低。
微信公众号文章是怎么推荐的?为什么阅读量这么低
微信公众号文章推荐四大机制:
1、社交推荐
取决于大家的社交关系链,朋友多的,当你分享到朋友圈后,总会有人点开看。如果你人缘比较好,还会收获点赞、推荐、分享。一传二,二传三,如果你的内容有干货或者比较有趣,兴许还能收获新的粉丝朋友。
今天又去香港了,打开公众号,突然发现已经快 14 万粉丝了,从去年 11 月开始正常运营,当时只有 1 万出头的粉丝,到现在快 1 年的时间,涨了 12 万,平均每个月 1 万粉。
10万+粉丝的公众号,到底能值多少钱
但粉丝量,并不等于变现,可能你最好奇的是,这玩意到底变现了多少钱?或者说,这个体量的公众号,大概率能值多少钱?能给你每个月带来多少现金流?
公众号现在能赚钱吗
每天都有人在微信上问我同一个问题,公众号现在能赚钱吗?
在2025年的营销战场上,光靠SEO、广告投放已经远远不够了。真正能让品牌脱颖而出的,是社群+私域+达人的三位一体打法。它像一个“营销矩阵”,既能触达陌生流量,又能沉淀用户资产,还能通过信任转化形成复购闭环。
社群+私域+达人:内容矩阵是营销无敌公式
第一环:社群=用户聚合器
社群的价值不是“人数”,而是“关系”。
快速聚合:通过微信群、企微、QQ群、兴趣社群,将零散的用户聚拢。
高频互动:运营者需要定期策划活动(打卡、问答、福利日)保持活跃度。
对于很多新手,公众号初期涨粉还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
以前,公众号是私域,涨粉,必须是邀请好友关注,分享至朋友圈增加曝光量。
发现一个公众号涨粉的好办法,不用花钱,不用加社群
现在,随着推荐机制的变化,对相关内容的严格审核,无论是纯粹是靠流量获粉外,还是依靠特殊途径涨粉,比如,写互、关内容的文章,比如,设置个抽奖红包,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
其次,新手做公众号初期,短时间段内,基本上不可能实现自然大量涨粉的。